我在法院30年 | 最高法院荣誉天平纪念章获得者 王光耀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3年05月06日 | ||
编者按: 在法院,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扎根司法一线30余年,参与并见证了新中国法治事业的迅猛发展和时代巨变。在法院,有这样一种荣誉,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荣誉天平纪念章”,感谢他们将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共和国司法事业。为致敬长期在司法一线工作的法院干警,滨城区人民法院推出“我在法院30年”专题报道,听“老法院人”讲述他们和法院的故事。 “回想第一天走进法院,感觉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转眼就变成法院里的老人。我见证了法院三十多年的变化,感受到了国家法治建设的突飞猛进,司法成就的获得是一代代法院人努力拼搏的结果。39年的法院工作使我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我定会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也借此向代代拼搏在司法一线的工作者致敬!”谈起30多年的工作经历,王光耀有些激动地说道。 王光耀,中共党员,1963年9月出生,1984年进入法院工作,现为滨城区人民法院二级主任科员,主要负责执行信访工作。工作39年以来,王光耀尽职尽责,先后获得市中院个人三等功、市委政法委“人民满意活动先进个人”、省高院个人二等功、全省人民法庭优秀法官等荣誉称号。 王光耀在法院的第一份工作是司机, 1985年他被组织任命为国家干部,也就是现在的公务员, 1994年他选择退警成为审判员,也就是在那时起,他正式踏上了审判工作之路。 “1984年我刚进法院时,法院连个像样的办公楼都没有,办公场所还是从当时的彭里旅馆租赁的,当时法院的工作人员大约18人左右,人数还不如现在的一个庭的多。那时因为全国都实行国有经济,也不存在什么经济案子,判案的法官也都是从部队里直接转业进来的,都是现学现判,一边拿着法律资料一边比对着案子,有时法官们会碰到一些不认识的生僻字就去翻字典。当初办案就靠一步一个脚印的摸索,和现在的审判专业程度直接没法比,但都挺不容易的。”回忆起当年奋斗的时光,王光耀仿佛历历在目。 “1986年,我和同事搬进了现在黄河八路渤海八路那地方的法院,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老法院’,2017年底我们又搬进现在的新法院,办公环境越来越好了,法院队伍越来越强,一批批高等院校毕业生来到我们法院,不断为法院注入新鲜血液,我觉得我们的法院越来越有力量了!” 从租赁的小旅馆到现在办公大楼,从部队化到现在的专业化,法院人员结构更加合理,司法办案更加专业,王光耀参与并见证了滨城法院近40年改革发展变化,正因为此,他对滨城法院的未来有无限憧憬。 1998年到2003年期间,王光耀担任小营法庭的庭长,他说这是他来法院里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时光。“当时小营法庭管辖的可比现在管辖的范围大,当时全滨城所有的交通事故都有小营法庭处理,当时还分管小营街道、青田办事处、梁才办事处、蒲城办事处四个地区的审判执行,工作量非常的大,直到近几年梁才办事处和蒲城办事处才相继撤出小营法庭管辖地。在小营法庭当庭长期间也是全区首批使用计算机记录庭审,在当时也是引起了一股计算机记录案件的潮流。”谈起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时,王光耀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现在的科技发展程度超乎想象,庭室记录都用语音识别了,立案、开庭等所有工作都能网上办理,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谈起对年轻干警的寄语,王光耀说到:“希望新入职的干警要保持谦虚谨慎、认真负责工作态度,严格司法、公正办案,相信他们一定能比我们这一代人做得更好,更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滨城法院的明天会更好!”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