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院动态 > 法院文化 > 法官随笔

饺子漫谈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年06月22日

  今日夏至,又逢父亲节,饺子作为逢节必备的美食理所当然地如约被妈妈端上餐桌。很难想象,我如今竟然可以坦然面对饺子这种食物。

  如果有人对十年前的我说:“相信我,你将来一定会心甘情愿吃饺子。”我可能会面上不动声色,实则心里暗暗翻个大白眼,哼哼冷笑两声,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估计大多数北方的长辈们都有一种“饺子情节”。过年吃饺子、冬至吃饺子、二月二吃饺子,以至于“狂热”到像元宵节、中秋节这种明显有代表食物的节日中也缺少不了饺子的身影,在需要全家人团圆的时刻,饺子,永远不会迟到和缺席,且花样之多,名目之繁,韭菜馅、白菜馅、茴香馅、鲅鱼馅、肉丸馅······令人眼花缭乱、瞠目结舌,就连家里来客人吃饭,主妇们也得亲自操刀包上几盘饺子,饺子多显正式!每次包完的饺子,同样也为下顿饭提前做了准备和铺垫。早饭不知道吃什么,没事,昨天晚上剩下的饺子端出来,煎着吃?馏着吃?就连我生活的这种十八线的小县城里,竟然还有不少以“饺子”命名的店铺,大到地价高昂的招牌酒楼,小到路边的苍蝇馆子,“饺子”二字就犹如一个金字招牌,可以成为一家饭馆的看家本事,决定一家饭馆的兴衰走向。

  饺子在我家一直是出镜率极高的食物,当妈妈为中午或晚上吃什么而煞费苦心时,饺子就出场了,距离家门口不到五十米的地摊儿买上把新鲜的韭菜,洗净切小段,肥嫩的带皮五花肉切成石榴大小的粒子,倒入酱油,两三勺面酱,腌制十几分钟入味,把韭菜段倒进腌好的肉馅中,接着倒上花生油或者调和油,必不可少的,是浇上几勺猪油。“没有猪油不香啊,肥肉都不能比!”这是爸爸常说的一句话。调完馅,就该和面了,太软了不行,下锅后容易烂,“饺子变成面片汤了”;面太硬了吧,捏口又是一个麻烦事。

  自打记事起,饺子的阴影一直笼罩着我,我对这种沾汤带水,咬一口容易流油,时不时能看到肥肉的食物总是缺少一些兴趣。“你看你,饺子都端上来了,还在那磨磨唧唧干啥,不赶紧趁热乎吃啊。”“诶,你别把里面的肉挑出来了,总共一口的馅你就挑吧,怪不得不长个呢,饺子都不吃还想长高。” 作为北方人,长辈对我厌恶饺子这件事感到匪夷所思,在他们看来,饺子是好东西,在经济困难的时期,大家伙儿的日常就是手捧窝窝头,菜里没有油,饺子是过年才有的待遇,在平常,谁家要是能吃上一碗饺子,那可真是高标准生活了。于是乎,“不吃饺子”就成了他们口中挑食的代名词之一。

  其实,饺子给我的并不全是难以下咽的不好印象。过年包饺子未尝不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外面鞭炮放得正热闹,屋内人声喧嚣,电视上播着春晚,全家人围坐在桌前,分工明确,有条不紊,此刻,不同年龄年代、不同教育背景,甚至平常会发生口角的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没有争吵地为同一件事相互配合。调完馅先包几个尝尝咸淡,一小锅水煮三四个有些浪费,但是“大过年的”这四个字可以应对大部分在平常看来不合理的地方。妈妈和婶子一个擀皮一个包,在一旁看热闹的我和妹妹也被喊过去观摩学习,无论是包得干瘪还是涨肚,都会得到一句夸奖:“挺好的,明年就看你们姊妹俩了,咱们也能不干活就吃上饺子了。”

  在经历过困苦的长辈人眼中,饺子凝结着劳动和集体的智慧,先受累、后享福,集体团圆分享有限美食的传统观念在这一点上展现得淋漓尽致。纵然我不爱吃饺子,但时时在这样观念的熏陶下,饺子对我来说,象征着一家人团圆时刻,而这种想法,随着我去外地求学而愈加深刻。独自一人在外地度过的第一个冬至,我破天荒地主动买了一份饺子,回到宿舍打开与父母的通讯视频,妈妈包的饺子刚出锅,白磁盘的上方升腾起一阵阵烟雾,温馨而美好,是家的感觉,在手机屏幕对面的我像是坐在他们身边,与父母共同分享一盘盘饺子。一个饺子里丰富的馅料融合了不只一人的口味,不喜欢肥肉,我挑出来便好;油多了,也没关系,咬开一个小口撇出一部分油,再沾点醋。吃着吃着,我发现饺子没有原来那么难以下咽了,只是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观念让我下意识拒绝这种食物,头一次,我对着视频里的父母说,等寒假回家,给我包顿饺子吃吧。

  “回家吃饺子”竟成了我每次放假的执念,而饺子里的五花肉也被换成了瘦里脊,每个饺子都填上满满的馅,个头堪比小笼包。自打接受了饺子这种食物后,我也乐得做更多尝试,无论是学校和单位食堂的饺子,还是酒楼大师傅精心捏制的水饺,亦或是挂着东北特色招牌的大蒸饺,各有风味,但在我内心,总是比不过父母家人的饺子。或许,不仅仅是那让我由嫌弃到喜爱的味道,更多的,是蕴含在其中的感情,是家人包饺子时唠叨的话语,是让曾经独自在外的我于某一刻突然产生的家的感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