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知梅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张智全
又到了深情并茂追忆往事的春天。庭院深深,满园的梅花竞相怒放,梅那困惑而又无助的眼神又一次浮现在我眼前。
梅是我们院里最为漂亮的女孩,被左邻右舍公认为美人胚子。她圆圆的脸蛋总是红扑扑的,常常带着微笑,似乎与生俱来都不曾有过悲伤。院里不少小媳妇和大姑娘都喜欢叫梅为“红苹果”,是因为她的脸蛋着实太像一枚熟透了的苹果。尤其是每到春天,她的脸蛋白里透红,人见人爱。四十余年过去了,院里的人每谈起梅,都要忍不住夸赞一句:“那个红苹果哟,好漂亮!”
梅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亲虽说只是一个高中毕业的民办教师,但在当时农村多数人连名字都不会写的年代,其父也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了。更何况,梅的母亲不但漂亮优雅,而且也是村里唯一的一位高中生。梅的母亲爱好文学,经常在小院里诵读戴望舒的《雨巷》、雪莱的《西风颂》等中外诗歌。兴致高时,他们夫妻还会来一段《哈姆雷特》或《雷雨》等话剧的即兴表演。受此熏陶,梅从小就饱读诗书,什么唐诗宋词元曲,她都能随口而出。村里的太婆常说,夫唱妇随,女儿也不示弱,女秀才一个!
与梅相识并相知,就是缘于她对文学的爱好。那时,我也喜欢文学,但因家境的贫困,难以买上一本像样的文学书籍,甚至连一本不足一毛钱的小人书也不敢奢望。为满足自己的爱好,我只得厚着脸皮找小伙伴借小人书。书非借不能读也,一本薄薄的小人书,几乎可以横流倒背。《杨家将》《说岳全传》《野火春风斗古城》《红日》《基督山伯爵》《巴黎圣母院》等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我就是从小人书开始了解其故事情节的。梅得悉后,出于对我的敬佩,主动将其父母收藏的一些文学书籍借给我。就是在那个似懂非懂的年代,我囫囵吞枣地读了许多中外文学原著,甚至连文言文的古代文学作品,诸如《诗经》《离骚》《楚辞》等都有所涉猎。梅的无私帮助,令我大受感动,至今回想起来,心里还暖暖的。
九岁那年,梅在众人的印象中发生逆转,其起因竟是一次玩“过家家”的游戏。那次,梅和阿强扮演一对夫妻,梅把小枕头当作自己的孩子,抱起学着年轻小媳妇给其“哺乳”,阿强则在一旁学着“逗孩子”。这一幕恰巧被院里一个看不惯梅母亲打扮的长舌妇看见。很快,闲言碎语就像瘟疫流传开来,“小骚货,黄瓜还没起蒂蒂,就不知羞耻干那事儿了,真是养女从娘啊!”“我说嘛,看她妈那个骚劲,又要养一个偷人养汉的小狐狸了。”梅的母亲听后,气得狠狠揍了梅一顿。梅鼻青脸肿,哭得泪珠连连。她怎么也不明白,和小伙伴做一次游戏,就引来了那么严重的后果。而更令梅难堪的是,阿强那个浑小子,成天恬不知耻地到处宣扬,说梅是他的媳妇,他们已经上过床了。梅的母亲找阿强的母亲论理,阿强的母亲恶语相向:“自己的女儿做了见不得人的事儿,还有脸找我,好好管管,别让小贱货害了我的儿子!”梅的母亲羞得无地自容,经常对梅拳脚相向。
从此,梅没有了天真的笑脸,小小年纪,多了一份本不该有的憔悴,小伙伴们也离她远去,再也不愿和她一起玩耍了。我每次找她借书时,梅都含着泪水,低着头说,“快走,不要让我妈看见了。”我知道,梅的母亲为避免风言风语,严禁她和男孩往来。想到梅的尴尬处境,我逐渐减少了到她家借书的次数。梅总是在教室里没人的时候,悄悄把书放在我的书包里。天真无邪的梅,就因为流言,不得不如此背负沉重的压力!我从心里感激她的帮助,却无法分担她的忧伤。毕竟,我也还是一个不谙世音的孩子,面对流言蜚语,只有躲避的份儿。
几年过去后,梅出落得亭亭玉立了。只是她的脸上已然没有了昔日的纯真表情,冷若冰霜,让人可望而不可及。那时她因为游戏的事儿而一直名声不好,辍学在家,我则升入了初中。每次周末从学校回来,梅还是一如既往地给我借书,但小时我们之间那种相互无猜的交往已荡然无存。从内心来说,我是能够理解她的苦衷的,她在心里也知道我对她的感激。人言可畏,私下的时候我会说声“谢谢”,但在公众场所,只字不敢提借书之事,有时甚至为了表示和梅划清界线,也跟着一些好事者起哄。但梅从来没有怪罪,因为她理解我迫不得已的苦衷。现在回想起来,总是追悔莫及。要知道,这对她又是多大的伤害!
我初中毕业升入师范前夕,一件更加令人意外的事情让梅彻底离开了故土。那天晚上,村里放露天电影,梅也去了。阿强经过那次游戏后,经常对梅纠缠不休。看电影时,阿强觉得机会来了,厚着脸皮凑到梅身边,要拉她的手。梅顺手给了他一个巴掌,阿强恼羞成怒,便造谣说他和梅亲嘴了。几个长舌妇犹如发现了新大陆,又开始造势,唯恐天下不乱。一天中午,阿强路过梅的家门,长舌妇们故意喊道:“阿强,和狐狸精亲嘴是啥子味道儿?”阿强恬不知耻,无中生有地大声渲染。几个太婆看不下去了,说:“人活一张脸,你们就不怕作孽吗?”可阿强还是得意忘形,仍然胡说八道,几个长舌妇越发起劲。梅万分委屈,将一盆脏水泼在了阿强身上。阿强怒不可遏,操起木棍就要行凶。当时我和堂哥正好遇到,堂哥狠狠地踹了阿强一脚,我见状也揍了他一拳,骂道:“畜生,不知羞耻!”阿强悻悻而去。事后,梅和母亲专程来我家表示感谢。到师范报到的前一天,梅的母亲拿着二十几本小人书送给我,说是梅的意思。她母亲叹息道:“这个地方呆不下去了,梅可能要外出了。孩子,你是诚实人,好好读书吧。”我听了,嘘唏不已。没想到,流言蜚语竟逼得梅远走他乡!几天后,梅已不见踪影。听说她到广东投奔姑夫去了。从此,直到我进城安家落户后再也没有见到梅。她送给我的那些小人书,也在几次搬家的时候弄丢了,我为此常常自责。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若干年来,我一直会想起梅小时的诸多片段。而令我意外的是,去年腊月我回老家祭祖时,不期遇到了已到中年的梅。她依然光彩照人,眉宇间多了一份成熟和自信。她告诉我,到广东后,她先在姑夫的服装店当帮手,后来自己单独干,拼打滚摸二十余年,终于有了自己的事业。谈及当年不愉快的往事时,梅只是淡淡地说,都过去了,不必记在心上。那天我和她还去看望了阿强。阿强的妻子说,你们小时候的事情我早就知道,这些年我没少说阿强的不是。阿强很是内疚,道歉说,小时不懂事,希望梅能谅解。梅却真诚地说:“那时我们是小孩,哪有大人那么多的花花肠子?如果还能回到从前,我还是愿意和大家做过家家的游戏。”梅依然还像小时一样纯洁,她的真诚,更让阿强羞愧万分,连说对不起。我对阿强说:“不要光说对不起,关键的是要知道,你的胡言乱语,差点毁了梅的一生。”梅连忙打圆场:“真的没什么,再说,没有当初的事儿,说不定我还没有今天的结局呢。孟子不是说天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嘛。”梅的大度、豁达和宽容,令人动容。那天我们的一席谈话,更让我真正认识了梅,她永远是纯洁无瑕的,也永远是让人相知的。我忽然觉得,能与梅相知,实乃人生的一大幸事。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