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商河县人民法院 > 法院文化 > 法官随笔

读书札记:永不消逝的平凡

来源:   发布时间: 2015年12月17日

永不消逝的平凡

    一位老人缓缓的站起来,削瘦的身躯,和蔼的目光,精神矍铄,啊,这不是季羡林老先生吗?能见到崇拜的国学大师季老,是多么激动和兴奋啊。“季老,我看过你的著作,有《谈人生》、《牛棚杂忆》、《留德十年》、 《赋得永久的悔》……” 满腹经纶的季老,笑咪咪的看着我,似乎在说“不着急,慢慢讲”,听到我如数家珍地一一报出他的作品名字,他露出满脸的欣慰和喜悦。正准备仔细聆听季老的教诲时,猛然醒来了,啊,是梦!最近正在读《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  季羡林卷》,梦中季老那平易近人的神态,清晰如在眼前,可能是对季老的尊崇和虔诚感动了他老的神灵吧。

    之前,也读过季老的散文,他那感情淳真,恬淡朴实,文采斐然,诗情浓郁的散文,处处散发出深邃的哲理和精见,让人读不释卷。读过《季羡林卷》之后,更加体会到大师坎坷的人生道路,正如季老文中描述的“既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既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悦与忧伤并驾,失望与希望齐飞。”充分彰显了季老人生经历的波折与丰富。“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需尽,无复独多虑”,坦荡而又积极的态度,正是季老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和人生的精辟总结。掩卷沉思,感想颇多,修心养德,严谨治学,豁达宽厚,笑对人生的崇高境界,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季羡林先生出生于山东临清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家境贫寒,饥饿中成长到五六岁,就离开父母,被条件好些的叔父接到济南。叔父季嗣诚望侄成龙,非常注重小季羡林的教育,把他送进学校读书。而季羡林天资聪慧,又认真好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初高中阶段连续六年每次考试都得甲等第一,创造“六连冠”。高中毕业后进京赶考,又创造同时考取北大、清华的奇迹。后来争取到留学德国的机会,遂在叔父全家人的全力资助下,远渡重洋来到德国一个风景秀丽小城哥廷根求学。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浓厚的学习氛围,更激发季羡林学习动力,潜下心来如饥似渴地听讲座,泡图书馆,钻研学术,深得导师教授的赏识,加上季羡林对老师特别敬爱与尊重,与导师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他的治学精神和严谨态度更是感动了导师,得到导师的精心指导,学术水平突飞猛进。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终获博士学位。由于当时正值日本侵华,国内战乱,本来两年的留学时间无限期延长,直到1945年才想尽办法回到阔别十多年日思夜想的祖国。1946年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同时兼任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季羡林学术涉猎非常广泛,印度古代语言、印度古代文学、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等等达十几项之多,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戏称他是“操非中非西之学,治非古非今之术”。而先生自称是“地地道道的杂家”。他一生沉浸在钻研学问中,笔耕不缀,写作一直伴随着季羡林的生活,自济南读书到留学德国到后来北大任教,甚至文革时期,一直在用散文、杂记等形式记录生活。不论何时,不论什么样的生活,不论艰难困苦还是幸福欢悦,当时的处境、当时的心情,当时的思考,对亲人的一往情深、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对苦难的从容面对、对荣誉的平和淡然,跃然于作品中。并且写作都是在繁忙的学习工作和课题钻研的间隙完成的,想来不免令后人肃然起敬,钦佩不已。

    文革期间,知识分子遭受不公待遇,动辄挨批斗,更谈不上做人的尊严。正直而又博学的季羡林亦未能幸免。当时已是北大系主任的他,不能接受人格尊严受沾污的现实,经过深思熟虑,他做出一个无比残酷的决定,决心离开亲人,回归自然。而就在他准备好了水和安眠药,正要实施的时候,红卫兵对他提前行动,把他拉到大会上批斗。一翻折腾过后,季羡林反而冷静下来,坚强起来,“曾经沧海难为水”,想想不过如此,与宝贵的生命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

    文革后期,季羡林被派到大学生宿舍当门房,负责看门接发信件,这种不动脑筋的生活对舞文弄墨惯了的他来说,很是无聊,于是就想到了翻译外文作品。鉴于当时的形势,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先把梵文译成散文,写在小纸片上,装到衣兜里,白天悄悄拿出来琢磨推敲,把散文改成诗句。十年的挑灯夜战,终于把印度堪称世界名著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译著完成,五千页、八大册的煌煌巨著,与其另一著作《大唐西域记校注》双双获首届国家图书奖一等奖。在那连书都不敢带,更不敢对人言的环境里,堂堂大学教授的门房岁月,完成如此浩大的翻译工程,怎能不令人感叹和敬仰。

    而这样一位学者、作家、大师、泰斗,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却是那样的平凡朴实,如同霜染的秋林,雪霁的原野。身上一袭半新半旧的中山装,始终挂着笑容和善面孔,那深入浅出、如话家常的谈吐,对谁都是那样热情诚恳。北大一位新生报到时遇到季老,认为他是工友,让他帮忙看着行李。而在第二天的开学典礼上,那位新生发现昨天被召来照看行李的工友竟是坐在台上的副校长,不由大吃一惊。这就是季羡林,一个“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的生动写照。

    季羡林既非书香门第,又无家学渊源,却成了扬名天下的学界泰斗。除了才华和机遇,在于多年如一日的勤奋和努力。季羡林走出了贫穷的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了燕园,走上大学讲堂,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骨铭心的平民情结。这一切皆源于他的血脉里流动的是与生俱来的大地之子的血液,他的生命里有着我们民族最优秀的遗传基因。

    朴实的话语中处处闪耀人性的光辉,真挚的感情流露,坎坷的岁月时光,奋勇前进的坚毅身影,时时激励着我。正如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说:“季老心中装载的不仅仅是中国,而是整个东方,整个世界。他为传播整个人类的文化和精神毕生耕耘、无私奉献、闪闪发光。季老的人生原本就是一部书,一部启迪人智慧的书,一部净化人心灵的书,一部永远激励人奋进的书,一部令人回味无穷的书。”一个凡人的凡言凡语,正是留作我们后人的警世名句。

(陈霜梅2015年11月6日)

关闭

版权所有:商河县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鑫源路10号 电话:0531-84860128 邮编:25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