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心有綘兰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6年07月27日 | ||
心有绛兰
一个夏日的早上,和往日一样,我又来到院子里那盆兰花前,她精神抖擞,葳蕤叶茂,星星点点的水珠在叶上滚动。哦,是我的粗心,在这场大雨来临前没将它搬回屋内,让它经历一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黑夜。可是,暴风骤雨没有摧折它的腰肢,而是洗掉身上的灰尘,焕然一新,更加挺拔青翠,洋溢着一股向上的力量。圣人言:“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故而有“深谷幽兰”之美称。由是,我自然想起了当代才女杨绛先生。 最近,我正读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我们仨》,其文韵致淡雅,朴实清秀,娓娓道来,讲述烟尘往事,平淡的语气中透着平静从容旷达的气魄和心境,正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前,对先生虽有耳闻,并没有太多关注,读过她的几部书后,对先生和她的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深深地被先生的曲折经历和人格魅力折服,崇敬之情陡然心中。 作为女人,杨绛一直被称为先生,肯定不是平凡人,而是做出不同凡响的事业,或博学多才的大家,而先生堪称著名作家、翻译家、戏剧家。杨绛先生出生于江苏无锡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名门闺秀。父亲杨荫杭是维新派,美国大学的法学硕士,没有一点重男轻女的思想,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又加上她的天资聪慧,刻苦好学,十八岁考入苏州东吴大学,后转至清华大学就读。上学期间,遇到才华出众的钱钟书(近年因《围城》著世),俩人都被对方的才华和天赋所吸引,一见钟情,相同的志趣爱好让两颗年轻的心走到一起,共同收获了美好的爱情。婚后,杨绛随钱钟书留学欧洲,没有学习任务,却并未一直沉浸在幸福婚姻的甜蜜中,而是在照顾钱钟书生活起居的同时,充分利用陪读条件,抢时间泡在图书馆和学习室,博览群书,收获丰厚。 留学结束后,当时正值国内战乱,由于思念心爱的祖国和亲人,还是冒着危险,毅然回国。因生活拮据,做学问的杨绛放下养尊处优书香小姐生活,充当起全家保姆,用先生的话说叫“灶下婢”,洗衣服买菜做饭,和煤末做煤球,弄一脸煤灰,毫无怨言,还做得津津有味。忙碌间隙,写小说作戏剧,主要原因是为“稻粮谋”,出版后给家里添补生活。正可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建国后,先生一家前往北京,到母校清华大学外文系工作,后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先生相夫教女,自己事业又有了新的起点,多从事翻译工作。可是不久,“文革”开始,一门心思做学问,不问政事的先生与钱钟书受到莫名打击。下放,批斗,进干校,住牛棚,艰苦的生活考验着先生,依然没有放下战斗武器,在她的笔下,苦难生活被描绘成荒诞喜剧和笑话。先生相信,被颠倒了的世界总有一天会颠倒过来的,她的安静等待和坚韧,跋涉过洪流沟壑,又一次迎来生命和事业的春天。 然而,耄耋之年,不幸却再次降临,唯一的女儿,优秀而又敬业的大学教授钱瑗和丈夫钱钟书先后病逝,用先生的话说“她们仨走散了”,只剩下了衰老病弱的杨绛。此时的先生已八十六岁高龄。先生又一次显示她的强大和坚韧,她不能“逃”,“她得留在人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她又拿起笔,她得帮助女儿完成心愿,女儿钱瑗生前一直想写一部反映他们一家生活的书,并且已经拟好了目录,心愿未及完成,可惜英年早逝。2003年,杨绛的《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人。整理丈夫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这些书稿由于年代久远和颠沛流离,很多纸张已经发黄发脆,且多达7万余页,先生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2003年出版了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撰写感悟和心得,96岁高龄的先生推出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以及自己对世事的理解和洞察,这本书被评论家称赞:“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翻译出版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斐多》,被称为“迄今为止最感人至深的哲学译本”。 先生还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先生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她乐观豁达,读书写作从不间断。工作之余,她还注重养生和锻炼身体,她追求健康,追求事业,追求有目标的生活,追求实现心中的执着。这位百岁老人的意志和精力,让所有人惊叹!她曾对上海一家媒体说:“自己很好,很乖,虽然年老,不想懒懒散散,愿意每天都有一点进步”,她每天都用小楷抄写钱钟书的《槐聚诗存》,由此“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 她,阐述着人生的幸福与不幸,面对幸福,坦然享受,面对痛苦,展示坚强,面对事业,努力追求,面对坎坷,开阔心胸,面对世事纷争,不卑不亢。谁能说,她的生活不坎坷,命运不曲折,人生的酸甜苦辣全部集聚于她瘦弱的身躯上,可是,她从不悲天悯人,而是昂首挺胸,无怨无悔,凭着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演绎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和涵养。用先生自己的话说“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她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她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杨绛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一潭湖水,万象掠过而不为所动,百年人生,于朴实淡然中,总有一股催人奋进向上的力量,那是磨难给坚强之人的馈赠,那是读书写作带给她的富有心灵。 杨绛先生是爱生活、爱读书、爱写作的有心人;是洞察世事、处事机敏、爱“探险”的智者;是爱父母、爱丈夫、爱女儿的贤妻良母;她的百折不挠、笑对人生,她的智慧、温情、坚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沉淀和凝聚,是宁折不弯,奋斗不息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构成了先生的独特魅力。 世人仰慕她的聪明才智,敬佩她的事业结累累硕果,佩服她的心胸大海般宽阔,羡慕她的心灵蓝天般澄澈,是啊,她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虽然智慧才华比不上她,但我们可以有向往知识的激情;与世无争的淡定从容比不上她,但我们可以有修养性情丰富人格魅力的向往;顽强坚韧承担困苦的能力比不上她,但我们也要锻炼一付有担当的肩膀。 我们要学习杨绛先生,也如兰花那般宁静安然,把这株美丽的绛兰种在心田里,“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让我们的亲人因为我们而倍感幸福温暖,让事业因为我们的努力而蒸蒸日上,让先生那如水的力量永远向前流淌。 山东省商河县人民法院 陈霜梅 电话:18560236131 邮编:251600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