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史学习教育
红色记忆 • 尼山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教育
  • 作者:曲阜市人民法院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5日

  1938年,日军侵占曲阜,各类小学解散。后抗日根据地相继办起抗日小学。

  1940年12月, 颜母庄等村办起抗日小学。颜母庄、瓦曲、圈里等村办起了抗日小学、夜校和识字班,广大儿童和群众踊跃参加学习。

  1941年3月,尼山地区抗日子弟小学开课。中共鲁南一地委(尼山地委)为了解决地委、行署、军分区和根据地党政军机关干部子女、烈士子女的读书问题,10日,在瓦曲村创办抗日子弟小学并开课。学校由行署文教科领导,实行供给制,王兰斋任校长,程成任教导主任。开学时,共有学生80余名,分4个班:即小学一、三年级复试班,二、四年级复试班,高小五、六年级各1个班。学生年龄7—15岁,毕业后 由学校直接分配工作。学校共办了5年,其中因形势紧张,亦曾迁址, 学生毕业后大多数成了抗战骨干。至1942年秋,尼山抗日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曾在曲阜颜母庄、龙泉、黄土、官庄、鲁源、张马等村开办抗日小学17个班,学生200余人。

  1943年1月,鲁南一地委、一行署号召抗日根据地大力办冬学。为组织尼山抗日根据地人民利用冬闲季节学习政治与文化,并进行抗日教育,鲁南一地委、一行署成立了冬学委员会,并领导全地区抗日根据地大办冬学,一行署教育科科长王兰斋兼任主任、张正范任秘书,各区文教助理员兼任委员。全区共建立冬学171处,学员6200余名。同时建立妇女夜校7处,学员300余人。学习材料由冬学委员会自编自印。参加学习的人员都是18—45岁的男女青壮年,党的一些工作也在冬学里布置。2月,一行署冬学委员会召开会议,总结一个月来的冬学情况,号召在冬学创造三模:即学习模范、抗日模范、生产救灾和拥军优属模范。冬学后来发展成为农民抗日学校。通过学习,不仅使农民学习了文化,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政治觉悟,激发了抗日热情,为参军、拥军、支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闭

版权所有:山东省曲阜市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舞雩坛路15号 电话0537-4497710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