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临沭县人民法院网站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临沭法院:“执转审”三剑客,而今迈步从头越

2022年11月24日
作者:信息调研团队
打印 分享到:

  槌起槌落,步履匆匆,他们总有办不完的案子。

  披星戴月,疾书沙沙,他们是个连轴转的陀螺。

  今年初,临沭县人民法院的刘鹏程、张文超、李玉会3名执行法官调整到审判岗位,从查封、扣押、拘传到排期、开庭、调解,经历岗位变迁、角色转换,但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逐渐从执行“老”兵成长为审判骨干。

  从“质疑”到深信

  “审理离婚案件的怎么是一个年轻男法官,小伙子能办好吗?”刚接手婚姻家事审判时,一名当事人初见法官刘鹏程,就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有的同事遇到刘鹏程,问他:“从执行法官换到审判岗位,适应了吗?”

  面对当事人的质疑和同事的关切,刘鹏程也只是了然一笑。“从执行转战审判,自己作为‘新人’,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1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来到临沭法庭的第一天,刘鹏程便带着笔记本来到庭长王青松的办公室,向这位在基层工作多年的老法官请教审判技巧。每次遇到疑难复杂案件,他查法条、翻案例,向身边同事请教,不断积累着审判技巧。

  6年的执行工作经历、办过近2千件执行案件,见过无数形形色色的当事人,也让刘鹏程在执行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坦言,执行经历让他更善于从不同立场考虑问题、从执行角度看待纠纷,从而准确把握当事人心理。

  11

  对簿公堂的矛盾,都不是小矛盾,更何况是清官难断家务事的婚姻家庭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刘鹏程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工作方法,既做当事人工作,安抚双方情绪,又依法公平公正裁判,做到定分止争。

  “接手一个案子,我首先倾听双方的诉求,根据案情制定相应的调解策略,如果实在调解不成的,再进行判决。”刘鹏程说道。据统计,他审理的婚姻家事案件有45.89%以调解撤诉方式结案。

  12

  功到自然成。刘鹏程第一个月审结30起案件,第二个月审结44件,10月份审结60件,一审服判息诉率96.41%,无发改案件、无涉诉信访案件。

  “刘法官利用早晚的时间给我老公打了十几个电话,把他那‘牛脾气’终于给说通了,要不然我们两口子绝对不可能过到一块了。”破镜重圆后,王女士握着刘鹏程的手感谢道。

  从质疑到深信,刘鹏程用实干“说话”,矢志不渝地干好岗位上的事、主业中的事、责任内的事,敢于啃硬骨头,善于接烫手山芋,完成了属于自己的蜕变。

  从“硬刚”到以柔克刚

  与刘鹏程同时转到婚姻家事审判团队的,还有张文超。很难想象,眼前这个温声细语、眉眼带笑的年轻法官,曾是同事心中雷厉风行的“执行王牌”。

  “案子到了我们这里,您不用担心,我们一定尽全力给您解决。”比起执行时的铁面无情,如今的张文超,面对当事人的忧虑,他总是能柔情开解。

  23

  近6年的执行工作,让张文超接触过各类难缠的被执行人,以硬碰硬、见招拆招,一度成为他工作的常态。所以在他看来,比起动辄要查封财产、拘传被执行人的执行工作,现在处理的家事案件,当事人就显得“通情达理”多了——只要做好、做通调解工作,大多还是有协商余地的。

  “一些当事人打官司并不只是想要个判决结果,更多的是把积压的情绪释放出来。”张文超总结道。连月来,张文超团队案件调撤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温情细致的调解,让这些家庭破镜重圆、重归于好。

  “直接判决,事情是处理了,但矛盾依然在,只有让双方心服口服地接受最终的解决方案,才是真正、彻底、圆满地化解纠纷。” 张文超解释道。

  22

  采访中,张文超谈起近期调解的一起继承纠纷,为争夺老人留下的房产,姑姑将侄子告上了法庭。被告自幼丧父,跟随奶奶生活,坚称奶奶曾说将房产留给自己,有口头承诺;原告则认为作为女儿,自己也应享有继承权。于是双方各执己见,不肯妥协,最终闹上法庭。

  “其实这个案子判起来并不复杂,一纸判决固然能结案,可他们之间的恩怨只会越积越深。”于是,张文超通过一次次电话沟通、一次次面对面交流,不断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说姑侄亲情,讲判决后果。最终,在他的努力下,双方当事人态度不再强硬,被告同意向原告支付部分继承款,姑侄矛盾彻底化解,案件也圆满结案。

  23

  这是张文超审理众多案件的一个缩影,今年共审结案件347件,其中结案率92.53%,一审服判息诉率95.97%,无发改案件,其他审判指标均位居全院前列。

  从“硬刚“到以柔克刚,张文超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善于钻研、敢于突破,在审判执行一线练就过硬本领和才干,擦亮奋斗这个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从“业余”到游刃有余

  走进李玉会的办公室,首先被桌上的两本书籍吸引了目光——《民法典》与《人民法庭实用手册》。比起周围干净整齐的其他书籍,这贴满便签纸、写满密密麻麻笔记的两本书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微信图片_20221122163517

  看着已经有些泛黄卷边的工具书,李玉会有些不好意思的解释道,“一边干,一边学,我必须得向书本学,向老法官请教。”比起其他法官,非法学专业出身的他时常自我调侃是“半路出家”,但他从零学起、从基础干起,逐渐成长为一名懂业务、知民情、擅调解的办案能手。

  现如今,李玉会从事金融案件专业化审理,将执行思维融入到审判之中,他直言审判时不仅要考虑如何审结案件,还要促使审理的案件实现当庭履行。

  这是一个探索,也是一个挑战。

  32

  今年4月份,李玉会审理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王某广因生意周转,经熟人介绍向李某彩借款65万元。庭审中,王某广以生意不景气为由,表示自己没有偿还能力,即使最后判决还款,也还不上这钱。

  看到被告人耍起了“无赖”,像这样的情形,曾干过近4年执行的李玉会早已了然于胸。“你借款时让儿子和闺女作担保人,你不还钱的话,原告可以申请执行他们名下的财产!”根据庭前阅卷了解的情况,李玉会一语中的,戳中被告的软肋,当庭便偿还了65万元欠款,纠纷顺利解决。

  33

  李玉会常说:“审判与执行工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诉讼阶段能够履行完毕的,将有助于减轻执行压力。”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数字为证,李玉会今年已审结376起案件,平均办案天数21.49天,审结案件数量、平均办案天数均居全院第一名。

  从“业余”到游刃有余,李玉会择一事、忠一事、爱一事,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他们勤于干事,是人民群众信赖的天平卫士。

  他们敢于担当,是法院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从执行法官到审判法官,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责任,是初心,是使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期待他们在审判岗位上更加熠熠生辉!

临沭法院:“执转审”三剑客,而今迈步从头越

2022年11月24日
作者:信息调研团队
打印 分享到:

  槌起槌落,步履匆匆,他们总有办不完的案子。

  披星戴月,疾书沙沙,他们是个连轴转的陀螺。

  今年初,临沭县人民法院的刘鹏程、张文超、李玉会3名执行法官调整到审判岗位,从查封、扣押、拘传到排期、开庭、调解,经历岗位变迁、角色转换,但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逐渐从执行“老”兵成长为审判骨干。

  从“质疑”到深信

  “审理离婚案件的怎么是一个年轻男法官,小伙子能办好吗?”刚接手婚姻家事审判时,一名当事人初见法官刘鹏程,就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有的同事遇到刘鹏程,问他:“从执行法官换到审判岗位,适应了吗?”

  面对当事人的质疑和同事的关切,刘鹏程也只是了然一笑。“从执行转战审判,自己作为‘新人’,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1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来到临沭法庭的第一天,刘鹏程便带着笔记本来到庭长王青松的办公室,向这位在基层工作多年的老法官请教审判技巧。每次遇到疑难复杂案件,他查法条、翻案例,向身边同事请教,不断积累着审判技巧。

  6年的执行工作经历、办过近2千件执行案件,见过无数形形色色的当事人,也让刘鹏程在执行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坦言,执行经历让他更善于从不同立场考虑问题、从执行角度看待纠纷,从而准确把握当事人心理。

  11

  对簿公堂的矛盾,都不是小矛盾,更何况是清官难断家务事的婚姻家庭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刘鹏程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工作方法,既做当事人工作,安抚双方情绪,又依法公平公正裁判,做到定分止争。

  “接手一个案子,我首先倾听双方的诉求,根据案情制定相应的调解策略,如果实在调解不成的,再进行判决。”刘鹏程说道。据统计,他审理的婚姻家事案件有45.89%以调解撤诉方式结案。

  12

  功到自然成。刘鹏程第一个月审结30起案件,第二个月审结44件,10月份审结60件,一审服判息诉率96.41%,无发改案件、无涉诉信访案件。

  “刘法官利用早晚的时间给我老公打了十几个电话,把他那‘牛脾气’终于给说通了,要不然我们两口子绝对不可能过到一块了。”破镜重圆后,王女士握着刘鹏程的手感谢道。

  从质疑到深信,刘鹏程用实干“说话”,矢志不渝地干好岗位上的事、主业中的事、责任内的事,敢于啃硬骨头,善于接烫手山芋,完成了属于自己的蜕变。

  从“硬刚”到以柔克刚

  与刘鹏程同时转到婚姻家事审判团队的,还有张文超。很难想象,眼前这个温声细语、眉眼带笑的年轻法官,曾是同事心中雷厉风行的“执行王牌”。

  “案子到了我们这里,您不用担心,我们一定尽全力给您解决。”比起执行时的铁面无情,如今的张文超,面对当事人的忧虑,他总是能柔情开解。

  23

  近6年的执行工作,让张文超接触过各类难缠的被执行人,以硬碰硬、见招拆招,一度成为他工作的常态。所以在他看来,比起动辄要查封财产、拘传被执行人的执行工作,现在处理的家事案件,当事人就显得“通情达理”多了——只要做好、做通调解工作,大多还是有协商余地的。

  “一些当事人打官司并不只是想要个判决结果,更多的是把积压的情绪释放出来。”张文超总结道。连月来,张文超团队案件调撤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温情细致的调解,让这些家庭破镜重圆、重归于好。

  “直接判决,事情是处理了,但矛盾依然在,只有让双方心服口服地接受最终的解决方案,才是真正、彻底、圆满地化解纠纷。” 张文超解释道。

  22

  采访中,张文超谈起近期调解的一起继承纠纷,为争夺老人留下的房产,姑姑将侄子告上了法庭。被告自幼丧父,跟随奶奶生活,坚称奶奶曾说将房产留给自己,有口头承诺;原告则认为作为女儿,自己也应享有继承权。于是双方各执己见,不肯妥协,最终闹上法庭。

  “其实这个案子判起来并不复杂,一纸判决固然能结案,可他们之间的恩怨只会越积越深。”于是,张文超通过一次次电话沟通、一次次面对面交流,不断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说姑侄亲情,讲判决后果。最终,在他的努力下,双方当事人态度不再强硬,被告同意向原告支付部分继承款,姑侄矛盾彻底化解,案件也圆满结案。

  23

  这是张文超审理众多案件的一个缩影,今年共审结案件347件,其中结案率92.53%,一审服判息诉率95.97%,无发改案件,其他审判指标均位居全院前列。

  从“硬刚“到以柔克刚,张文超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善于钻研、敢于突破,在审判执行一线练就过硬本领和才干,擦亮奋斗这个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从“业余”到游刃有余

  走进李玉会的办公室,首先被桌上的两本书籍吸引了目光——《民法典》与《人民法庭实用手册》。比起周围干净整齐的其他书籍,这贴满便签纸、写满密密麻麻笔记的两本书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微信图片_20221122163517

  看着已经有些泛黄卷边的工具书,李玉会有些不好意思的解释道,“一边干,一边学,我必须得向书本学,向老法官请教。”比起其他法官,非法学专业出身的他时常自我调侃是“半路出家”,但他从零学起、从基础干起,逐渐成长为一名懂业务、知民情、擅调解的办案能手。

  现如今,李玉会从事金融案件专业化审理,将执行思维融入到审判之中,他直言审判时不仅要考虑如何审结案件,还要促使审理的案件实现当庭履行。

  这是一个探索,也是一个挑战。

  32

  今年4月份,李玉会审理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王某广因生意周转,经熟人介绍向李某彩借款65万元。庭审中,王某广以生意不景气为由,表示自己没有偿还能力,即使最后判决还款,也还不上这钱。

  看到被告人耍起了“无赖”,像这样的情形,曾干过近4年执行的李玉会早已了然于胸。“你借款时让儿子和闺女作担保人,你不还钱的话,原告可以申请执行他们名下的财产!”根据庭前阅卷了解的情况,李玉会一语中的,戳中被告的软肋,当庭便偿还了65万元欠款,纠纷顺利解决。

  33

  李玉会常说:“审判与执行工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诉讼阶段能够履行完毕的,将有助于减轻执行压力。”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数字为证,李玉会今年已审结376起案件,平均办案天数21.49天,审结案件数量、平均办案天数均居全院第一名。

  从“业余”到游刃有余,李玉会择一事、忠一事、爱一事,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他们勤于干事,是人民群众信赖的天平卫士。

  他们敢于担当,是法院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从执行法官到审判法官,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责任,是初心,是使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期待他们在审判岗位上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