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典型案例——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篇3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2年11月22日 | ||
江苏省昆山市人民法院花桥法庭 多元协同跨域联动绘就基层善治同心圆 案例点评:花桥法庭立足“江苏东大门、沿沪第一线”区位特点和经济发展新趋势,建立起以凝聚非诉解纷力量、培育特色工作品牌、加强跨域一体协调为支撑的“立体化诉源治理”模式,服务当地新型城镇化建设。 江苏昆山市连续17年位居全国百强县首位,辖区花桥镇对接上海的“东大门”。花桥法庭辖区经济社会发达,跨域交流活跃,基层治理要求、纠纷化解需求也相应较高。近年来,法庭立足辖区实际,积极推动社会治理大格局、诉源治理共同体建设,有效提升司法效能和群众解纷体验、基层治理成效。2021年至2022年6月,新收案件同比减少24.2%。 一、凝聚基层解纷力量,织密诉前调解“过滤网” 依托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加强与多元解纷力量的衔接,推动纠纷化解从法庭“单打独斗”向基层“协同发力”转变。2021年以来,引导诉前解纷2537件,相当于同期审结案件的71.44%。一是完善特邀调解队伍。选聘4名曾任镇工会主席、村书记等职的退休干部,2名曾获江苏省法院系统二等功、“江西省法院调解能手”称号的外地退休法官,形成既熟悉本地社情民意也了解外来人口特点的特邀调解队伍。2021年以来,6名特邀调解员诉前成功解纷1816件。二是扩大专业调解队伍。争取司法行政机关派驻人民调解员,并设立调解工作室。2021年以来,委托调解612件,成功化解721件。三是加大调解指导力度。编写调解辅导手册,常态化开展“审务进基层、法官进网格”“社区干部进法庭”等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纷指导。2021年以来,培训人民调解员104人次,邀请社区干部参与调解、观摩庭审107人次。 二、延伸司法工作半径,建强参与治理“桥头堡” 紧扣县域、镇域治理需求,坚持重心前移、内外衔接,促进法庭工作从“单纯办案”向“注重治理”转变。一是夯实助推基层治理“前沿阵地”。在陆家镇设立巡回法庭、“无讼村居”示范点,并联合该镇党委政府,在全国率先建立镇域治理法治服务中心,吸收基层干部、村(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等分批轮流进驻一个月,由资深法官进行法治能力教学,并指导开展矛盾纠纷调处、“援法议事”引导、风险隐患排查、村规民约论证完善等服务,在服务群众、企业和基层组织过程中,提升基层治理协同度和法治化水平。二是打造和谐家庭建设“服务样板”。联合昆山妇联,在法庭设立包括学法堂、反家暴庇护室等功能区的“昆山婚姻家庭建设指导中心”,并成立以女性干警、特邀调解员为主的志愿团队,形成集普法、调解、审判、庇护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三是推出护航发展和安全“量身服务”。加强司法大数据挖掘,定期向党委政府报送《工作季报》,推动相关部门解决问题、消除风险。立足辖区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快速发展趋势,创立“助企法律超市”品牌,深入调研企业法律问题,有针对性地推出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常用品”,政策解读、精准建议等“特需品”。 三、融入一体发展格局,架起区域共治“连心桥” 立足辖区毗邻上海的特点,积极推进跨区域司法协作和治理协同,推动自身角色从“小法庭”向“大平台”转变。一是创新“党建+”司法协作机制。与上海嘉定法院安亭法庭、青浦法院青东法庭构建“沿沪党建互融共创区域法治‘红三角’”党建服务品牌,并在花桥法庭开辟三庭协作办公场所,互派干警锻炼学习,共同开展毗邻区域企业走访、纠纷化解等工作。二是搭建跨域人大代表联络平台。主动对接花桥镇人大和上海安亭镇、白鹤镇人大,在全国率先设立跨省域的法庭“人大代表联络站”,并聘请5名昆山人大代表和5名安亭、白鹤人大代表为矛盾调解员,参与纠纷化解79件。异地人大代表还以花桥法庭为窗口,积极调研“打通断头路”“飞地治理”等问题并提出有效建议。三是完善跨域案件参审陪审工作。推动选任8名在花桥居住、在上海工作的人员为人民陪审员,发挥其熟悉“双城化”生活现实的优势,有效参与涉沪案件审理,并促进其成为熟悉依法解纷方式、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的法律“明白人”。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法院望春法庭 激活村镇共治“一池春水”绘好基层治理三篇文章 案例点评:海曙望春法庭针对乡镇转型发展实际,探索设立24小时“小纠纷化解微信群”及“法+司+警”调解联盟等多层次治理网络,形成了“主动靠前治理、联动化解纠纷、共享法治资源”的村镇共治新模式,实现基层治理纵横交贯的良好效果。 海曙法院望春法庭位于宁波城市“西客厅”集士港镇,现辖3个乡镇,6000余家企业及1个省级工业园区。近年来,望春法庭坚持高站位服务发展、高品质服务群众、高质效办理案件,积极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收案连续三年下降,2021年以来诉前化解矛盾纠纷1500余件;先后荣获全省法院集体二等功、宁波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最高人民法院周强院长到法庭考察调研并予以肯定。 一、主动靠前治理,做好城乡融合的共建文章 一是设立“24小时”纠纷化解群。当前,法庭辖区多个乡镇处于由“镇”转“城”关键阶段,社会矛盾纠纷多、基层干部找法急、村社到法庭路远。2018年,望春法庭专设“小纠纷化解微信群”,邀请村书记、乡镇干部入群,并组建由“法官+司法员+民警+特约律师+调解员”的调解团队入群解答,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累计答复约1020余次,解决纠纷940余件。该项工作获最高人民法院周强院长充分肯定,认为是新时代对“枫桥经验”的继承和发展。二是组建“法+司+警”调解联盟。为群众提供“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便利,整合辖区三大解纷资源。通过与乡镇签订辖区矛盾综合治理协议、与司法所建立诉前调解案件委派属地司法所调解机制、与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高桥派出所建立司法警情直通车,成功打造“平安共同体”。在一起涉众房地产纠纷中,以示范判决化解400余户业主的期房延迟交付纠纷。2022年以来,望春法庭案件调撤率达71%,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服判息诉率达90.82%。三是打造“区域发展”服务智囊团。助力宁波重塑都市空间,与行政法官组成专业服务团队,先后参与宁波西枢纽、机场四期建设等重大枢纽性工程法律研讨,为多个征迁项目启动提供法治保障,化解涉及上千户居民的桃源心境小区、联升佳苑小区拆迁安置纠纷。 二、融入乡村建设,做强乡村善治的法治文章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依托“春雨先锋”特色党建品牌,与集士港镇山下庄村等基层党组织围绕政治理论联学、组织生活联建、阵地资源联享、重点工作联动、党建品牌联创开展“五个一”党日活动。将5个审判团队下沉到39个村社,进一步夯实乡村治理根基。二是厚植文明乡风。以公正裁判引领弘扬传统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飞入“田间地头”,2021年以来开展巡回审判18次。一起94岁老人与五子女的赡养纠纷在村中开庭,吸引大批村民旁听,促成众子女主动履行赡养义务。以法官进网格为带动,就农村常见纠纷与村民、村干部在大礼堂、家风馆开展丰富多彩的话家常、聊法治互动,共同推进9个“无讼村”创建。三是规范治理方式。在镇党委牵头下与国家级民主法治村民乐村结对,大力开展移风易俗、送法下乡活动。突出“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帮助完善村规民约,培育村民自治素养,向乡镇村社发送司法建议,从源头减少征地拆迁纠纷。 三、培养法治人才,做优崇德尚法的引领文章 一是精选一批“青春宣讲员”。选优配强法庭力量,12名法庭干警平均年龄34.8岁,研究生比例达到75%。联合高桥司法所等单位共建法律宣讲团,以“案”说法、以“事”说理,在社区开展消费者权益维护、老年人防诈骗讲座活动8场,受众累计1600人次。二是带好一批“法律明白人”。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制定乡镇调解员入驻暨能力提升培养计划,由三个乡镇选送网格员、调解员在法庭接受专题培训,以点带面、教化并用,提升依法解纷能力。三是培育一批“法治未来星”。打造“沉浸式”法治体验,与高校和中小学搭建不同形式的普法平台。以案例讲解、庭审观摩等法律研学为主题,联合宁波财经学院建立法治教育导师机制,法官与师生走进社区现场解纷;以趣味、萌新、小小法官为主题,开展“张小花普法系列活动”,在孩子心中种下法治梦想。 |
||
|
||
【关闭】 | ||
|
||
版权所有:临沂市罗庄区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湖北路157号 电话:0539-8268087 邮编:276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