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涉军维权特色法庭”解军人忧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4年08月01日 | ||
“涉军维权特色法庭”解军人忧 黄岛区人民法院古镇口法庭畅通军人维权绿色通道,鱼水情更深 日期: “成立后的古镇口法庭一方面可以降低辖区内居民诉讼成本;另一方面作为涉军维权特色法庭,能为部队和军人军属依法维权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黄岛区人民法院表示。自2013年古镇口法庭成立以来,积极打造涉军维权特色法庭,畅通维权“绿色通道”,共审理涉军案件15件,为部队和军人军属依法维权提供了更多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 涉军离婚案,办案更谨慎 近日,古镇口法庭成功调处了一起争议大、矛盾易激化、讼争多年的涉及军人的离婚案件。某驻军部队的士官高某,因家庭矛盾与其妻李某关系长期不和,自2012年以来展开了离婚“拉锯战”,双方互有起诉,均协商未果,矛盾逐渐加深,并长期分居。今年5月份,高某又起诉要求离婚。因属涉军案件,古镇口法庭受理此案后极为重视,本着“诉内维权,诉外服务”的工作理念,当即对案情展开调查。 经查,高某与妻子李某是经人介绍认识的,于2010年登记结婚,婚后育有一女,刚开始感情尚可,但随后因高某怀疑妻子有外遇,便经常爆发争吵,双方互相攻击诋毁,矛盾愈积愈深。家庭不和睦,高某压力很大,严重影响了工作。部队政治部多次进行调解,无果后出具证明同意高某离婚。古镇口法庭办案人员通过与部队沟通交流,进一步证实了高某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同时,法庭了解到,高某工作岗位敏感特殊。为此,古镇口法庭吴庭长主动到部队政治部,和高某的领导进行对接,请其时刻注意高某的情绪波动,并在法庭调解和开庭审理过程中安排专人随时陪同高某。同时,联系法警大队派员在开庭时予以协助。 在调解和开庭的过程中,夫妻二人对待对方的态度极为冷漠,关心的焦点是财产的分配和女儿的抚养问题。最后,经过法庭多人、多次轮流做当事人双方的法律解释和说服教育工作,双方同意离婚,并在子女抚养和财产分配等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 打造涉军维权特色法庭 记者从黄岛区人民法院了解到,古镇口法庭是首批恢复重建的三个派出法庭之一。古镇口法庭负责管辖滨海街道办事处、张家楼镇的民商事案件,覆盖了100个村庄。法庭配有7名工作人员,预计年收案件500余件。 自2013年6月份古镇口法庭成立以来,积极打造涉军维权特色法庭,畅通维权“绿色通道”,共审理涉军案件15件,为部队和军人军属依法维权提供了更多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探索建立完善的涉军案件处理机制,在坚持立案优先、审判优先、救助优先、执行优先的涉军案件“四优先”的基础上,加快办案节奏,实行繁简分流和速审速裁,缩短办案周期。对于经济上有困难的军人、军属,遵循“就宽不就严、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尽量给予司法救助。 积极开展“送法进军营”活动,为官兵作报告、办讲座、解疑惑,主动为官兵提供法律服务,提高官兵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古镇口法庭吴庭长告诉记者,“送法活动是为了推进司法拥军工作深入开展,提高广大基层官兵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维护好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的合法权益。我们派出危险驾驶、损害赔偿、婚姻家庭等方面经验丰富的法官来到军营普法,为官兵解答法律问题。”加强与驻地部队的沟通联络,通过建立联席会议、涉军案件信息通报、重大涉军案件督办、回访制度,互通有无、信息共享,建立融洽的工作机制。(本报记者 赵丽云 本报通讯员 薛峰 王阳) (本文载于2014年8月1日《半岛都市报》X2版“法官在身边”栏目) |
||
|
||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