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网站
 |  无障碍浏览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官方抖音

《人民法院报》:当法律遇见爱

2017年03月20日
作者:丁雪梅
打印 分享到:

  英国司法史上一起著名冤案

  当燃烧的纸团,一团团从监狱的小窗飘出,当整个监狱院落飞着淡黄的小火焰时,那近乎神圣唯美的画面令我的心忽然一暖,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

  “朱塞佩死了。他们杀了他。”这是紧挨着朱塞佩父子房间的犯人,听到牧师的死亡宣告后发出的声音,那燃烧的纸团和深沉的悲悯飘向夜空,如同一道神秘的电波,传到一个又一个窗口,一层又一层楼,监狱四面漆黑的墙壁,瞬间被闪亮的火花照亮。

  我在这火花中流泪,为朱塞佩,这个无罪却已被关了8年,病死在牢中的老人。那些火焰,是为他祈福的烛。那些犯下过种种罪行的犯人,此刻都是天使,用他们尚未泯灭的良知、悲悯和同情,为他照亮着通往天堂的路。

  这是电影《因父之名》中总也避不开的泪点,每次看,泪都悄然无声地落。

  《因父之名》,是1993年由吉姆·谢里丹导演的英国电影。电影根据格里·康伦的回忆录《证明无罪》改编,它以爱尔兰共和军和英国当年的对抗为背景,讲了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贼杰瑞·康伦的不幸遭遇。他因得罪了北爱尔兰共和军而被父亲送去英国投奔姑妈,在英国又因行为怪异被诬告为爆炸案的主犯之一,和他同样遭遇的还有三个小伙子。他的父亲赶到英国,想和他的姑妈商议聘请律师的事,结果警察突然闯入,将他和姑妈一家全部当作同案犯抓捕。

  令人震惊的是,警方不仅刑讯逼供,还亲自伪造证据,把杰瑞·康伦当成爆炸案的恐怖分子,导致杰瑞被判处终身监禁。而他的父亲和姑妈一家则被当作运输或制造炸药者,分别被判处十以上不等的刑期。这个案件后来被称为英国司法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事件。

  电影的主题是爱、正义和法律。

  不幸成为司法黑暗的牺牲品后,孱弱的父亲为了寻求正义不屈地抗争,完全不抱希望的儿子,在父亲的影响下,后来也积极投入其中。在女律师的努力下,尤其当她在警察局档案中发现一份被隐藏的重要证据后,冤案终于得以昭雪。那时,杰瑞·康伦已被关在狱中15年,而他的父亲病死狱中已多年了。

  父亲之爱 儿子之爱

  电影以迥异于好莱坞的低调手法处理父子情、司法腐败和人性挣扎,剧情凝重,情节感人,极具历史感和社会影响力,该片上映当年就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七项提名。1994年,该片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

  电影以律师收听杰瑞录音的方式展开叙事。当初为了申冤,不会写材料的杰瑞陷入苦恼,是父亲为他搞来的录音机,解决了这个问题。录音是他呈现给辩护律师的申诉材料,出狱后也成了书的雏形和底稿。

  父亲是个正直的好人,他对儿子的教育可谓严肃,但是叛逆的孩子却走向了令他失望的极端之路。但即便是失望,他的爱依然从未放弃。

  儿子是个嬉皮士,但心不坏,就连他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对父亲的爱有多深。刑讯逼供最终逼他签了字,就是因为警方拿父亲的生命威胁他。在狱中,当透过小窗听到父亲的声音时,他惊慌地看到父亲被喷上了灭虱粉,他的呼喊是那么凄厉:DA,DA!声音里有着因不小心给父亲带来伤害的愧疚和悲哀。

  他后来慢慢懂得了父亲的爱,帮父亲治病,陪父亲聊天。他说,自己关于童年的记忆,是他小小的手在他大大的手掌里,还带着烟草的气息。父亲眼睛红了,在他终于懂得了爱时,父亲却走了。

  他坚定地申冤,甚至在律师疲惫不堪时,反过来为她打气,为自己,更为父亲。如电影主题曲里唱的:因父之名,因正义之名。

  应该说,监狱的15年,杰瑞变了一个人。他的父亲给了他正直,给了他坚韧,给了他勇敢,更给了他一条谋生的路。可以想见,若没有父亲当时让他录音,他就没有能力很好地申冤,更无能力出狱后写成回忆录,而这写作带给他的,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谋生收入。他写下那些,是因为对父亲的爱,也是为司法的公正,敲响了警钟。

  在现实中,监狱不大可能让父子住在一起,事实上他们也的确不在同一间牢房里。导演这样处理不过是为了表达亲情的需要,若没有这亲情的温暖,那黑暗的近似荒谬的司法,该是多么令人窒息。

  监狱里的生活表达方式也相对轻松,相比《肖申克的救赎》里充斥的暴力、难以下咽的食物和艰苦劳作,这里少了若干压抑,也悄悄多了些许微弱的光。就如本文开头时提到的,他们点燃的那些小小的火焰,闪现的是正义的光芒。

  再如,那个真正的爆炸案凶手抓到后,承认了所有罪行,对警方说他们抓了无辜的人。见到父子俩后,又把真相告诉他们,并承诺,只要他还在那个监狱里,他会保护他们不受欺侮。

  这些都如灰烬里未灭的火花,让人看到即便在最黑暗的地方,良心还在,正义还在,希望还在。它也以监狱里尚存的净,衬托个别司法者的龌龊与残忍。

  法律之爱 正义之爱

  正义是在的,它被埋没了,它沉睡了,它需要唤醒的声音。感谢那个女律师——加雷斯。感谢她的勇敢,她的执着,她为正义的奔走和呐喊。她显然已不太年轻,看着她脸上的皱纹,迈向台阶时略显疲惫的身影,带着游行队伍高喊释放无辜者时的热情,以及在法庭上控诉时极度失控的情绪,我的眼泪又流了下来。

  我将视线定格,一次次专注于她,奉上最崇高的敬。在司法的途中,有多少冤案因有了这样优秀的律师才得以昭雪,让无辜的当事者免于更深更长久的灾难,甚至非命 。

  《正义的慈悲》一书的作者美国律师布莱恩·史蒂文森,讲了一个真实案例,一个白人女孩在洗衣店被杀,警方迟迟不能破案,引起民众恐慌和抱怨。警方为摆脱压力,不得不寻找顶罪者。一个几十人都能证明他不在场的黑人,因此被判处死刑。后来,案件在律师的努力下得以昭雪,被关6年后他终于获得了自由。

  杰瑞案说明在一个政治混乱的时期,借由公权力造成的罪恶和灾难,是怎样地触目惊心。但当制造冤案者的罪行被暴露,到了该清算的时候,责任却常常被推给一个无形的组织。杰瑞案,同样地,无一个警察因此获罪。

  毋庸置疑,迟到的正义也是正义,作为当事人绝不能放弃争取正义的权利,但真正的正义得到昭彰,则该是作孽者受到应有的惩罚时。因为他们的所为是明目张胆的故意,是赤裸裸的犯罪,尤其利用公权力,以国家的名义。他们令国家和司法蒙羞。

  英国人把杰瑞案当成他们的耻辱,拍成电影,这是一个恒久的提醒。愿这提醒能真正起到警示作用,正义不再因之蒙尘,无辜的人不再因之受难。无论在何时,无论在哪里。

  写下这些时,我的桌边斜躺着一本书,低调的封面上印着醒目的书名《当法律遇见爱》。正是因为有了爱的支撑,杰瑞才有了坚持的动力,坚定地走向法律。当法律遇见爱,正义拨开了厚厚的尘埃,醒来了。

  ——本文载于2017年3月17日《人民法院报》6版

《人民法院报》:当法律遇见爱

来源:
2017年03月20日

  英国司法史上一起著名冤案

  当燃烧的纸团,一团团从监狱的小窗飘出,当整个监狱院落飞着淡黄的小火焰时,那近乎神圣唯美的画面令我的心忽然一暖,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

  “朱塞佩死了。他们杀了他。”这是紧挨着朱塞佩父子房间的犯人,听到牧师的死亡宣告后发出的声音,那燃烧的纸团和深沉的悲悯飘向夜空,如同一道神秘的电波,传到一个又一个窗口,一层又一层楼,监狱四面漆黑的墙壁,瞬间被闪亮的火花照亮。

  我在这火花中流泪,为朱塞佩,这个无罪却已被关了8年,病死在牢中的老人。那些火焰,是为他祈福的烛。那些犯下过种种罪行的犯人,此刻都是天使,用他们尚未泯灭的良知、悲悯和同情,为他照亮着通往天堂的路。

  这是电影《因父之名》中总也避不开的泪点,每次看,泪都悄然无声地落。

  《因父之名》,是1993年由吉姆·谢里丹导演的英国电影。电影根据格里·康伦的回忆录《证明无罪》改编,它以爱尔兰共和军和英国当年的对抗为背景,讲了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贼杰瑞·康伦的不幸遭遇。他因得罪了北爱尔兰共和军而被父亲送去英国投奔姑妈,在英国又因行为怪异被诬告为爆炸案的主犯之一,和他同样遭遇的还有三个小伙子。他的父亲赶到英国,想和他的姑妈商议聘请律师的事,结果警察突然闯入,将他和姑妈一家全部当作同案犯抓捕。

  令人震惊的是,警方不仅刑讯逼供,还亲自伪造证据,把杰瑞·康伦当成爆炸案的恐怖分子,导致杰瑞被判处终身监禁。而他的父亲和姑妈一家则被当作运输或制造炸药者,分别被判处十以上不等的刑期。这个案件后来被称为英国司法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事件。

  电影的主题是爱、正义和法律。

  不幸成为司法黑暗的牺牲品后,孱弱的父亲为了寻求正义不屈地抗争,完全不抱希望的儿子,在父亲的影响下,后来也积极投入其中。在女律师的努力下,尤其当她在警察局档案中发现一份被隐藏的重要证据后,冤案终于得以昭雪。那时,杰瑞·康伦已被关在狱中15年,而他的父亲病死狱中已多年了。

  父亲之爱 儿子之爱

  电影以迥异于好莱坞的低调手法处理父子情、司法腐败和人性挣扎,剧情凝重,情节感人,极具历史感和社会影响力,该片上映当年就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七项提名。1994年,该片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

  电影以律师收听杰瑞录音的方式展开叙事。当初为了申冤,不会写材料的杰瑞陷入苦恼,是父亲为他搞来的录音机,解决了这个问题。录音是他呈现给辩护律师的申诉材料,出狱后也成了书的雏形和底稿。

  父亲是个正直的好人,他对儿子的教育可谓严肃,但是叛逆的孩子却走向了令他失望的极端之路。但即便是失望,他的爱依然从未放弃。

  儿子是个嬉皮士,但心不坏,就连他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对父亲的爱有多深。刑讯逼供最终逼他签了字,就是因为警方拿父亲的生命威胁他。在狱中,当透过小窗听到父亲的声音时,他惊慌地看到父亲被喷上了灭虱粉,他的呼喊是那么凄厉:DA,DA!声音里有着因不小心给父亲带来伤害的愧疚和悲哀。

  他后来慢慢懂得了父亲的爱,帮父亲治病,陪父亲聊天。他说,自己关于童年的记忆,是他小小的手在他大大的手掌里,还带着烟草的气息。父亲眼睛红了,在他终于懂得了爱时,父亲却走了。

  他坚定地申冤,甚至在律师疲惫不堪时,反过来为她打气,为自己,更为父亲。如电影主题曲里唱的:因父之名,因正义之名。

  应该说,监狱的15年,杰瑞变了一个人。他的父亲给了他正直,给了他坚韧,给了他勇敢,更给了他一条谋生的路。可以想见,若没有父亲当时让他录音,他就没有能力很好地申冤,更无能力出狱后写成回忆录,而这写作带给他的,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谋生收入。他写下那些,是因为对父亲的爱,也是为司法的公正,敲响了警钟。

  在现实中,监狱不大可能让父子住在一起,事实上他们也的确不在同一间牢房里。导演这样处理不过是为了表达亲情的需要,若没有这亲情的温暖,那黑暗的近似荒谬的司法,该是多么令人窒息。

  监狱里的生活表达方式也相对轻松,相比《肖申克的救赎》里充斥的暴力、难以下咽的食物和艰苦劳作,这里少了若干压抑,也悄悄多了些许微弱的光。就如本文开头时提到的,他们点燃的那些小小的火焰,闪现的是正义的光芒。

  再如,那个真正的爆炸案凶手抓到后,承认了所有罪行,对警方说他们抓了无辜的人。见到父子俩后,又把真相告诉他们,并承诺,只要他还在那个监狱里,他会保护他们不受欺侮。

  这些都如灰烬里未灭的火花,让人看到即便在最黑暗的地方,良心还在,正义还在,希望还在。它也以监狱里尚存的净,衬托个别司法者的龌龊与残忍。

  法律之爱 正义之爱

  正义是在的,它被埋没了,它沉睡了,它需要唤醒的声音。感谢那个女律师——加雷斯。感谢她的勇敢,她的执着,她为正义的奔走和呐喊。她显然已不太年轻,看着她脸上的皱纹,迈向台阶时略显疲惫的身影,带着游行队伍高喊释放无辜者时的热情,以及在法庭上控诉时极度失控的情绪,我的眼泪又流了下来。

  我将视线定格,一次次专注于她,奉上最崇高的敬。在司法的途中,有多少冤案因有了这样优秀的律师才得以昭雪,让无辜的当事者免于更深更长久的灾难,甚至非命 。

  《正义的慈悲》一书的作者美国律师布莱恩·史蒂文森,讲了一个真实案例,一个白人女孩在洗衣店被杀,警方迟迟不能破案,引起民众恐慌和抱怨。警方为摆脱压力,不得不寻找顶罪者。一个几十人都能证明他不在场的黑人,因此被判处死刑。后来,案件在律师的努力下得以昭雪,被关6年后他终于获得了自由。

  杰瑞案说明在一个政治混乱的时期,借由公权力造成的罪恶和灾难,是怎样地触目惊心。但当制造冤案者的罪行被暴露,到了该清算的时候,责任却常常被推给一个无形的组织。杰瑞案,同样地,无一个警察因此获罪。

  毋庸置疑,迟到的正义也是正义,作为当事人绝不能放弃争取正义的权利,但真正的正义得到昭彰,则该是作孽者受到应有的惩罚时。因为他们的所为是明目张胆的故意,是赤裸裸的犯罪,尤其利用公权力,以国家的名义。他们令国家和司法蒙羞。

  英国人把杰瑞案当成他们的耻辱,拍成电影,这是一个恒久的提醒。愿这提醒能真正起到警示作用,正义不再因之蒙尘,无辜的人不再因之受难。无论在何时,无论在哪里。

  写下这些时,我的桌边斜躺着一本书,低调的封面上印着醒目的书名《当法律遇见爱》。正是因为有了爱的支撑,杰瑞才有了坚持的动力,坚定地走向法律。当法律遇见爱,正义拨开了厚厚的尘埃,醒来了。

  ——本文载于2017年3月17日《人民法院报》6版

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

QINGDAO INTERMEDIATE PEOPLE'S COURT

《人民法院报》:当法律遇见爱

2017年03月20日
作者:丁雪梅
打印 分享到:

  英国司法史上一起著名冤案

  当燃烧的纸团,一团团从监狱的小窗飘出,当整个监狱院落飞着淡黄的小火焰时,那近乎神圣唯美的画面令我的心忽然一暖,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

  “朱塞佩死了。他们杀了他。”这是紧挨着朱塞佩父子房间的犯人,听到牧师的死亡宣告后发出的声音,那燃烧的纸团和深沉的悲悯飘向夜空,如同一道神秘的电波,传到一个又一个窗口,一层又一层楼,监狱四面漆黑的墙壁,瞬间被闪亮的火花照亮。

  我在这火花中流泪,为朱塞佩,这个无罪却已被关了8年,病死在牢中的老人。那些火焰,是为他祈福的烛。那些犯下过种种罪行的犯人,此刻都是天使,用他们尚未泯灭的良知、悲悯和同情,为他照亮着通往天堂的路。

  这是电影《因父之名》中总也避不开的泪点,每次看,泪都悄然无声地落。

  《因父之名》,是1993年由吉姆·谢里丹导演的英国电影。电影根据格里·康伦的回忆录《证明无罪》改编,它以爱尔兰共和军和英国当年的对抗为背景,讲了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贼杰瑞·康伦的不幸遭遇。他因得罪了北爱尔兰共和军而被父亲送去英国投奔姑妈,在英国又因行为怪异被诬告为爆炸案的主犯之一,和他同样遭遇的还有三个小伙子。他的父亲赶到英国,想和他的姑妈商议聘请律师的事,结果警察突然闯入,将他和姑妈一家全部当作同案犯抓捕。

  令人震惊的是,警方不仅刑讯逼供,还亲自伪造证据,把杰瑞·康伦当成爆炸案的恐怖分子,导致杰瑞被判处终身监禁。而他的父亲和姑妈一家则被当作运输或制造炸药者,分别被判处十以上不等的刑期。这个案件后来被称为英国司法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事件。

  电影的主题是爱、正义和法律。

  不幸成为司法黑暗的牺牲品后,孱弱的父亲为了寻求正义不屈地抗争,完全不抱希望的儿子,在父亲的影响下,后来也积极投入其中。在女律师的努力下,尤其当她在警察局档案中发现一份被隐藏的重要证据后,冤案终于得以昭雪。那时,杰瑞·康伦已被关在狱中15年,而他的父亲病死狱中已多年了。

  父亲之爱 儿子之爱

  电影以迥异于好莱坞的低调手法处理父子情、司法腐败和人性挣扎,剧情凝重,情节感人,极具历史感和社会影响力,该片上映当年就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七项提名。1994年,该片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

  电影以律师收听杰瑞录音的方式展开叙事。当初为了申冤,不会写材料的杰瑞陷入苦恼,是父亲为他搞来的录音机,解决了这个问题。录音是他呈现给辩护律师的申诉材料,出狱后也成了书的雏形和底稿。

  父亲是个正直的好人,他对儿子的教育可谓严肃,但是叛逆的孩子却走向了令他失望的极端之路。但即便是失望,他的爱依然从未放弃。

  儿子是个嬉皮士,但心不坏,就连他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对父亲的爱有多深。刑讯逼供最终逼他签了字,就是因为警方拿父亲的生命威胁他。在狱中,当透过小窗听到父亲的声音时,他惊慌地看到父亲被喷上了灭虱粉,他的呼喊是那么凄厉:DA,DA!声音里有着因不小心给父亲带来伤害的愧疚和悲哀。

  他后来慢慢懂得了父亲的爱,帮父亲治病,陪父亲聊天。他说,自己关于童年的记忆,是他小小的手在他大大的手掌里,还带着烟草的气息。父亲眼睛红了,在他终于懂得了爱时,父亲却走了。

  他坚定地申冤,甚至在律师疲惫不堪时,反过来为她打气,为自己,更为父亲。如电影主题曲里唱的:因父之名,因正义之名。

  应该说,监狱的15年,杰瑞变了一个人。他的父亲给了他正直,给了他坚韧,给了他勇敢,更给了他一条谋生的路。可以想见,若没有父亲当时让他录音,他就没有能力很好地申冤,更无能力出狱后写成回忆录,而这写作带给他的,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谋生收入。他写下那些,是因为对父亲的爱,也是为司法的公正,敲响了警钟。

  在现实中,监狱不大可能让父子住在一起,事实上他们也的确不在同一间牢房里。导演这样处理不过是为了表达亲情的需要,若没有这亲情的温暖,那黑暗的近似荒谬的司法,该是多么令人窒息。

  监狱里的生活表达方式也相对轻松,相比《肖申克的救赎》里充斥的暴力、难以下咽的食物和艰苦劳作,这里少了若干压抑,也悄悄多了些许微弱的光。就如本文开头时提到的,他们点燃的那些小小的火焰,闪现的是正义的光芒。

  再如,那个真正的爆炸案凶手抓到后,承认了所有罪行,对警方说他们抓了无辜的人。见到父子俩后,又把真相告诉他们,并承诺,只要他还在那个监狱里,他会保护他们不受欺侮。

  这些都如灰烬里未灭的火花,让人看到即便在最黑暗的地方,良心还在,正义还在,希望还在。它也以监狱里尚存的净,衬托个别司法者的龌龊与残忍。

  法律之爱 正义之爱

  正义是在的,它被埋没了,它沉睡了,它需要唤醒的声音。感谢那个女律师——加雷斯。感谢她的勇敢,她的执着,她为正义的奔走和呐喊。她显然已不太年轻,看着她脸上的皱纹,迈向台阶时略显疲惫的身影,带着游行队伍高喊释放无辜者时的热情,以及在法庭上控诉时极度失控的情绪,我的眼泪又流了下来。

  我将视线定格,一次次专注于她,奉上最崇高的敬。在司法的途中,有多少冤案因有了这样优秀的律师才得以昭雪,让无辜的当事者免于更深更长久的灾难,甚至非命 。

  《正义的慈悲》一书的作者美国律师布莱恩·史蒂文森,讲了一个真实案例,一个白人女孩在洗衣店被杀,警方迟迟不能破案,引起民众恐慌和抱怨。警方为摆脱压力,不得不寻找顶罪者。一个几十人都能证明他不在场的黑人,因此被判处死刑。后来,案件在律师的努力下得以昭雪,被关6年后他终于获得了自由。

  杰瑞案说明在一个政治混乱的时期,借由公权力造成的罪恶和灾难,是怎样地触目惊心。但当制造冤案者的罪行被暴露,到了该清算的时候,责任却常常被推给一个无形的组织。杰瑞案,同样地,无一个警察因此获罪。

  毋庸置疑,迟到的正义也是正义,作为当事人绝不能放弃争取正义的权利,但真正的正义得到昭彰,则该是作孽者受到应有的惩罚时。因为他们的所为是明目张胆的故意,是赤裸裸的犯罪,尤其利用公权力,以国家的名义。他们令国家和司法蒙羞。

  英国人把杰瑞案当成他们的耻辱,拍成电影,这是一个恒久的提醒。愿这提醒能真正起到警示作用,正义不再因之蒙尘,无辜的人不再因之受难。无论在何时,无论在哪里。

  写下这些时,我的桌边斜躺着一本书,低调的封面上印着醒目的书名《当法律遇见爱》。正是因为有了爱的支撑,杰瑞才有了坚持的动力,坚定地走向法律。当法律遇见爱,正义拨开了厚厚的尘埃,醒来了。

  ——本文载于2017年3月17日《人民法院报》6版

《人民法院报》:当法律遇见爱

来源:
2017年03月20日

  英国司法史上一起著名冤案

  当燃烧的纸团,一团团从监狱的小窗飘出,当整个监狱院落飞着淡黄的小火焰时,那近乎神圣唯美的画面令我的心忽然一暖,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

  “朱塞佩死了。他们杀了他。”这是紧挨着朱塞佩父子房间的犯人,听到牧师的死亡宣告后发出的声音,那燃烧的纸团和深沉的悲悯飘向夜空,如同一道神秘的电波,传到一个又一个窗口,一层又一层楼,监狱四面漆黑的墙壁,瞬间被闪亮的火花照亮。

  我在这火花中流泪,为朱塞佩,这个无罪却已被关了8年,病死在牢中的老人。那些火焰,是为他祈福的烛。那些犯下过种种罪行的犯人,此刻都是天使,用他们尚未泯灭的良知、悲悯和同情,为他照亮着通往天堂的路。

  这是电影《因父之名》中总也避不开的泪点,每次看,泪都悄然无声地落。

  《因父之名》,是1993年由吉姆·谢里丹导演的英国电影。电影根据格里·康伦的回忆录《证明无罪》改编,它以爱尔兰共和军和英国当年的对抗为背景,讲了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贼杰瑞·康伦的不幸遭遇。他因得罪了北爱尔兰共和军而被父亲送去英国投奔姑妈,在英国又因行为怪异被诬告为爆炸案的主犯之一,和他同样遭遇的还有三个小伙子。他的父亲赶到英国,想和他的姑妈商议聘请律师的事,结果警察突然闯入,将他和姑妈一家全部当作同案犯抓捕。

  令人震惊的是,警方不仅刑讯逼供,还亲自伪造证据,把杰瑞·康伦当成爆炸案的恐怖分子,导致杰瑞被判处终身监禁。而他的父亲和姑妈一家则被当作运输或制造炸药者,分别被判处十以上不等的刑期。这个案件后来被称为英国司法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事件。

  电影的主题是爱、正义和法律。

  不幸成为司法黑暗的牺牲品后,孱弱的父亲为了寻求正义不屈地抗争,完全不抱希望的儿子,在父亲的影响下,后来也积极投入其中。在女律师的努力下,尤其当她在警察局档案中发现一份被隐藏的重要证据后,冤案终于得以昭雪。那时,杰瑞·康伦已被关在狱中15年,而他的父亲病死狱中已多年了。

  父亲之爱 儿子之爱

  电影以迥异于好莱坞的低调手法处理父子情、司法腐败和人性挣扎,剧情凝重,情节感人,极具历史感和社会影响力,该片上映当年就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七项提名。1994年,该片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

  电影以律师收听杰瑞录音的方式展开叙事。当初为了申冤,不会写材料的杰瑞陷入苦恼,是父亲为他搞来的录音机,解决了这个问题。录音是他呈现给辩护律师的申诉材料,出狱后也成了书的雏形和底稿。

  父亲是个正直的好人,他对儿子的教育可谓严肃,但是叛逆的孩子却走向了令他失望的极端之路。但即便是失望,他的爱依然从未放弃。

  儿子是个嬉皮士,但心不坏,就连他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对父亲的爱有多深。刑讯逼供最终逼他签了字,就是因为警方拿父亲的生命威胁他。在狱中,当透过小窗听到父亲的声音时,他惊慌地看到父亲被喷上了灭虱粉,他的呼喊是那么凄厉:DA,DA!声音里有着因不小心给父亲带来伤害的愧疚和悲哀。

  他后来慢慢懂得了父亲的爱,帮父亲治病,陪父亲聊天。他说,自己关于童年的记忆,是他小小的手在他大大的手掌里,还带着烟草的气息。父亲眼睛红了,在他终于懂得了爱时,父亲却走了。

  他坚定地申冤,甚至在律师疲惫不堪时,反过来为她打气,为自己,更为父亲。如电影主题曲里唱的:因父之名,因正义之名。

  应该说,监狱的15年,杰瑞变了一个人。他的父亲给了他正直,给了他坚韧,给了他勇敢,更给了他一条谋生的路。可以想见,若没有父亲当时让他录音,他就没有能力很好地申冤,更无能力出狱后写成回忆录,而这写作带给他的,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谋生收入。他写下那些,是因为对父亲的爱,也是为司法的公正,敲响了警钟。

  在现实中,监狱不大可能让父子住在一起,事实上他们也的确不在同一间牢房里。导演这样处理不过是为了表达亲情的需要,若没有这亲情的温暖,那黑暗的近似荒谬的司法,该是多么令人窒息。

  监狱里的生活表达方式也相对轻松,相比《肖申克的救赎》里充斥的暴力、难以下咽的食物和艰苦劳作,这里少了若干压抑,也悄悄多了些许微弱的光。就如本文开头时提到的,他们点燃的那些小小的火焰,闪现的是正义的光芒。

  再如,那个真正的爆炸案凶手抓到后,承认了所有罪行,对警方说他们抓了无辜的人。见到父子俩后,又把真相告诉他们,并承诺,只要他还在那个监狱里,他会保护他们不受欺侮。

  这些都如灰烬里未灭的火花,让人看到即便在最黑暗的地方,良心还在,正义还在,希望还在。它也以监狱里尚存的净,衬托个别司法者的龌龊与残忍。

  法律之爱 正义之爱

  正义是在的,它被埋没了,它沉睡了,它需要唤醒的声音。感谢那个女律师——加雷斯。感谢她的勇敢,她的执着,她为正义的奔走和呐喊。她显然已不太年轻,看着她脸上的皱纹,迈向台阶时略显疲惫的身影,带着游行队伍高喊释放无辜者时的热情,以及在法庭上控诉时极度失控的情绪,我的眼泪又流了下来。

  我将视线定格,一次次专注于她,奉上最崇高的敬。在司法的途中,有多少冤案因有了这样优秀的律师才得以昭雪,让无辜的当事者免于更深更长久的灾难,甚至非命 。

  《正义的慈悲》一书的作者美国律师布莱恩·史蒂文森,讲了一个真实案例,一个白人女孩在洗衣店被杀,警方迟迟不能破案,引起民众恐慌和抱怨。警方为摆脱压力,不得不寻找顶罪者。一个几十人都能证明他不在场的黑人,因此被判处死刑。后来,案件在律师的努力下得以昭雪,被关6年后他终于获得了自由。

  杰瑞案说明在一个政治混乱的时期,借由公权力造成的罪恶和灾难,是怎样地触目惊心。但当制造冤案者的罪行被暴露,到了该清算的时候,责任却常常被推给一个无形的组织。杰瑞案,同样地,无一个警察因此获罪。

  毋庸置疑,迟到的正义也是正义,作为当事人绝不能放弃争取正义的权利,但真正的正义得到昭彰,则该是作孽者受到应有的惩罚时。因为他们的所为是明目张胆的故意,是赤裸裸的犯罪,尤其利用公权力,以国家的名义。他们令国家和司法蒙羞。

  英国人把杰瑞案当成他们的耻辱,拍成电影,这是一个恒久的提醒。愿这提醒能真正起到警示作用,正义不再因之蒙尘,无辜的人不再因之受难。无论在何时,无论在哪里。

  写下这些时,我的桌边斜躺着一本书,低调的封面上印着醒目的书名《当法律遇见爱》。正是因为有了爱的支撑,杰瑞才有了坚持的动力,坚定地走向法律。当法律遇见爱,正义拨开了厚厚的尘埃,醒来了。

  ——本文载于2017年3月17日《人民法院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