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转星移四十年,沧海桑田一念间。龙骞和她的爷爷、父亲都先后在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经历了青岛法院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尽管随着时代变迁,司法环境不断改变,但他们一家三代人心中对党忠诚和司法为民、公正廉洁的红色基因却世代相传。
从战火中走来的第一任代管院长
龙骞的爷爷龙飞,是一位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八路。龙飞祖籍山东荣成,从小在家读过私塾,后到北京求学。读书期间,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龙飞毅然投笔从戎。据《中共荣成市党史大事记》记载,1938年1月18日,在中共胶东特委领导下,中共荣成特别支部发动埠柳乡校的“民先”队员和爱国青年,举行了抗日武装起义。同年2月11日,刘国柱、龙飞在荣成伟德山主峰古迹顶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荣成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一大队”。刘国柱任大队长,龙飞任副大队长。1940年3月28日,龙飞所在的二区队奉命升级,被编为胶东区东海指挥部独立第八营,龙飞任营长。1940年4月9日,荣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龙飞和战友们与日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逐渐建立起以伟德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冒着枪林弹雨,龙飞带领队伍与日军一次次周旋,炸碉堡、端炮楼,成了让敌军闻风丧胆的“ 龙飞团长” 。气急败坏的日伪军搜寻到龙飞家里,将他的弟弟抓走,逼问他的下落。那时候,龙飞的弟弟也已经被发展成一名共产党员,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始终不说出哥哥的下落,最终壮烈牺牲。而龙飞的大儿子因年幼留在老家,也被日伪军残忍地杀害了。
抗战胜利后,龙飞又投入到解放战争中,每一次战斗他都冲在战场的第一线。战斗中,龙飞也多次负伤,其中一次战斗中肺部中弹,受伤严重,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也从此留下了肺部的顽疾。
新中国成立后,龙飞听从组织安排成为青岛中院的第一任代管院长,后来一直任副院长直到退休。龙飞在退休之前一直致力于青岛法院系统的建立、完善,全身心投入到党交给他的法律事业中去。龙飞是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对党无比忠诚,他领到的工资,除了必须的生活用度,攒下的钱都作为党费交给了组织。他过世以后,青岛中院党组找到龙骞的父亲龙红旗,要把多交的党费退回,被龙红旗拒绝了。“多交的党费体现了父亲对党的忠诚和深厚的感情,我不可以收这个钱。”今年73岁的龙红旗回忆往事时这样说。
清正廉洁,因此“得罪”亲戚朋友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曾经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其中的廉字就是指的廉洁,做法官最重要的是要公正廉洁。”这是龙红旗反复告诫女儿的。在20年的法官生涯中,他没有吃过当事人一顿饭,没有收过任何财物。有人来送礼,他都是当场拒绝,拒绝不了的,他也会在第二天交到法院的纪检部门。因为这个脾气,他也“得罪”了不少人。
龙红旗出生时,父亲龙飞随军出征,母亲也从事革命工作,不能把他带在身边,就将他寄养在当地的老乡家中。 五年后,新中国成立了,父母才将他接回身边。
大学毕业后,虽然龙红旗对法官工作一直有着强烈的热忱与向往,但是因为父亲的反对,只好进入北海船厂工作。他从一名最普通的技术工人做起,凭着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过硬的政治素质,逐步被选拔到厂里的纪委工作。父亲从法院退休后,龙红旗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参加了青岛海事法院的筹备,后来又考入青岛中院,实现了成为一名人民法官的梦想。
那时候办公条件简陋,判决书全部都是手写,写好以后再交给打字员打印。“我从小记忆力好,案件审理完,要写判决的时候,我都是在上班路上打腹稿,想好以后就能一气呵成。”龙红旗说,那时候母亲的身体也不好,每天骑着自行车送完女儿上学,就赶到单位处理工作,下班后还要照顾老人,但他从未因此耽误工作。
“ 那个时候法院只有一个民庭,一个刑庭,没有现在分工这么细,案件数量也少。当时我每年的办案量大概是90多件,基本在全院也都是前三名。”龙红旗说,当时的民事纠纷主要集中在债务纠纷、离婚案件以及因为意外伤害导致的赔偿案件。“之前大家都觉得上法院打官司是很丢人的事情,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也增强了,案件量也开始增加。” 龙红旗说,他经历了案件数量不断增长和案件类型多元化的一个时期。
受父亲的影响以及自己对清正廉洁的信仰,龙红旗当年是有名的“不好说话”。 凡是有亲戚朋友来为案件的事情说情送礼,他一律拒绝,很多时候都不让别人进门。“我曾经有个不错的朋友,他受人所托来找我沟通案子,想要干扰办案,我严词拒绝了,他拿来的东西我坚决不要,后来这个朋友就再也不和我联系了。”龙红旗说,自己的确因此“得罪”了不少亲戚朋友,但他始终没有后悔过,做法官最重要的就是公正,“如果连公正都做不到还当什么法官”。淡泊明志,无欲则刚,这是一位老法官的信念和坚持。
新时代员额法官的担当
“我对爷爷有印象的时候,他已经从法院退休了,在我的记忆中,爷爷因为肺病常常住院,但无论什么时候见到他,他的腰板总是挺得很直。爷爷见到我的时候,常常跟我讲当年的革命故事,虽然那时候我还小,有些故事其实听不太懂,但也总是听得津津有味。”龙骞说,比起爷爷,父亲工作中的形象对自己的影响更大。
在她童年的记忆里,父亲总是骑着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天天都在忙工作。那时候,人民法官的制服还是大盖帽、戴肩章,在她的记忆中,父亲穿制服的样子帅极了。一次偶然的机会,龙骞看到坐在审判台上的父亲,第一次让她感受了法院审判的威严与肃穆,也从此萌发了成为一名人民法官的愿望。
考大学时,龙骞报考了青岛大学的法学专业。 2001年,成绩优异又是学生干部的她通过了组织部的选调生考试,进入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工作。
踏入法院大门的第一天,父亲龙红旗就叮嘱她,“要记住,家里对你没有别的要求,你在法院的使命就是做一辈子的好法官!”时光如梭,一转眼龙骞进入法院工作也已经18年了,父亲仍常在身边耳提面命这句话。
“至今还记得,我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法律文书上的时候,内心有多么激动!”龙骞回忆说,虽然落款只是一名书记员,但那意味着自己参与了人生中第一起案件的审理。
在龙骞的眼里,工作无大小,凡是与案件有关的工作都脚踏实地地做好。五年的书记员工作中,尽管是司法辅助人员,但龙骞没有满足于简单的重复,她研究案件,协助审判员做调解工作,试着书写法律文书。业余时间,龙骞考取了法学研究生和心理咨询师,2005年通过全国司法资格考试后,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人民法官。
能够独立办案后,龙骞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审判工作中,兢兢业业对待手中的每一起案件,始终把公平正义、司法为民作为自己在工作中的孜孜追求,始终把坚持党性放在自己工作的第一位,把廉洁办案作为自己的工作底线。
2009年,经过组织遴选,龙骞从市北区法院调整到青岛中院工作。能够进入爷爷和父亲工作过的单位继续自己的法官梦想,龙骞无比珍惜。
“虽然随着时代变迁,法院的院址发生了多次变化,司法环境也在不断更新,但法院在我的心中始终就像是自己的家,能够循着祖辈的工作足迹继续从事自己心爱的工作,用三代人的人生见证法院的发展历程,我感到无限光荣。”龙骞说。
在法院工作近20年,龙骞曾荣立三等功,获得全市优秀法官、先进工作者、办案能手等荣誉称号,连年考评优秀,多次获得嘉奖,办案数量始终名列前茅。2016年,在人民法院迎来的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中,她以综合考评全庭第一名的成绩顺利通过法官员额考试,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员额法官。
“我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的残酷,也没有经历过建国之后国家发展的艰辛过程,我生活在一个平安、富足、幸福的新时代。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生活,来源于我们的祖辈抛头颅、洒热血,历尽千辛万苦解放中国,来源于我们的父辈在改革开放中建设中国、发展中国。习近平总书记说,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红色基因凝结着我们党的历史传统和优良作风,需要一代代共产党人薪火相传、不忘初心。作为一个家庭中的第三代共和国法官,我要接过祖辈的旗帜,牢记父辈的教诲,有信仰、有担当,讲政治、精专业,秉承法官的神圣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不辜负这个来之不易的新时代。”这是一名新时代人民法官的心声,也是年青一代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庄严承诺。
——本文载于2018年12月21日《山东法制报 审判周刊》头版
斗转星移四十年,沧海桑田一念间。龙骞和她的爷爷、父亲都先后在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经历了青岛法院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尽管随着时代变迁,司法环境不断改变,但他们一家三代人心中对党忠诚和司法为民、公正廉洁的红色基因却世代相传。
从战火中走来的第一任代管院长
龙骞的爷爷龙飞,是一位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八路。龙飞祖籍山东荣成,从小在家读过私塾,后到北京求学。读书期间,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龙飞毅然投笔从戎。据《中共荣成市党史大事记》记载,1938年1月18日,在中共胶东特委领导下,中共荣成特别支部发动埠柳乡校的“民先”队员和爱国青年,举行了抗日武装起义。同年2月11日,刘国柱、龙飞在荣成伟德山主峰古迹顶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荣成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一大队”。刘国柱任大队长,龙飞任副大队长。1940年3月28日,龙飞所在的二区队奉命升级,被编为胶东区东海指挥部独立第八营,龙飞任营长。1940年4月9日,荣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龙飞和战友们与日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逐渐建立起以伟德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冒着枪林弹雨,龙飞带领队伍与日军一次次周旋,炸碉堡、端炮楼,成了让敌军闻风丧胆的“ 龙飞团长” 。气急败坏的日伪军搜寻到龙飞家里,将他的弟弟抓走,逼问他的下落。那时候,龙飞的弟弟也已经被发展成一名共产党员,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始终不说出哥哥的下落,最终壮烈牺牲。而龙飞的大儿子因年幼留在老家,也被日伪军残忍地杀害了。
抗战胜利后,龙飞又投入到解放战争中,每一次战斗他都冲在战场的第一线。战斗中,龙飞也多次负伤,其中一次战斗中肺部中弹,受伤严重,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也从此留下了肺部的顽疾。
新中国成立后,龙飞听从组织安排成为青岛中院的第一任代管院长,后来一直任副院长直到退休。龙飞在退休之前一直致力于青岛法院系统的建立、完善,全身心投入到党交给他的法律事业中去。龙飞是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对党无比忠诚,他领到的工资,除了必须的生活用度,攒下的钱都作为党费交给了组织。他过世以后,青岛中院党组找到龙骞的父亲龙红旗,要把多交的党费退回,被龙红旗拒绝了。“多交的党费体现了父亲对党的忠诚和深厚的感情,我不可以收这个钱。”今年73岁的龙红旗回忆往事时这样说。
清正廉洁,因此“得罪”亲戚朋友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曾经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其中的廉字就是指的廉洁,做法官最重要的是要公正廉洁。”这是龙红旗反复告诫女儿的。在20年的法官生涯中,他没有吃过当事人一顿饭,没有收过任何财物。有人来送礼,他都是当场拒绝,拒绝不了的,他也会在第二天交到法院的纪检部门。因为这个脾气,他也“得罪”了不少人。
龙红旗出生时,父亲龙飞随军出征,母亲也从事革命工作,不能把他带在身边,就将他寄养在当地的老乡家中。 五年后,新中国成立了,父母才将他接回身边。
大学毕业后,虽然龙红旗对法官工作一直有着强烈的热忱与向往,但是因为父亲的反对,只好进入北海船厂工作。他从一名最普通的技术工人做起,凭着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过硬的政治素质,逐步被选拔到厂里的纪委工作。父亲从法院退休后,龙红旗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参加了青岛海事法院的筹备,后来又考入青岛中院,实现了成为一名人民法官的梦想。
那时候办公条件简陋,判决书全部都是手写,写好以后再交给打字员打印。“我从小记忆力好,案件审理完,要写判决的时候,我都是在上班路上打腹稿,想好以后就能一气呵成。”龙红旗说,那时候母亲的身体也不好,每天骑着自行车送完女儿上学,就赶到单位处理工作,下班后还要照顾老人,但他从未因此耽误工作。
“ 那个时候法院只有一个民庭,一个刑庭,没有现在分工这么细,案件数量也少。当时我每年的办案量大概是90多件,基本在全院也都是前三名。”龙红旗说,当时的民事纠纷主要集中在债务纠纷、离婚案件以及因为意外伤害导致的赔偿案件。“之前大家都觉得上法院打官司是很丢人的事情,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也增强了,案件量也开始增加。” 龙红旗说,他经历了案件数量不断增长和案件类型多元化的一个时期。
受父亲的影响以及自己对清正廉洁的信仰,龙红旗当年是有名的“不好说话”。 凡是有亲戚朋友来为案件的事情说情送礼,他一律拒绝,很多时候都不让别人进门。“我曾经有个不错的朋友,他受人所托来找我沟通案子,想要干扰办案,我严词拒绝了,他拿来的东西我坚决不要,后来这个朋友就再也不和我联系了。”龙红旗说,自己的确因此“得罪”了不少亲戚朋友,但他始终没有后悔过,做法官最重要的就是公正,“如果连公正都做不到还当什么法官”。淡泊明志,无欲则刚,这是一位老法官的信念和坚持。
新时代员额法官的担当
“我对爷爷有印象的时候,他已经从法院退休了,在我的记忆中,爷爷因为肺病常常住院,但无论什么时候见到他,他的腰板总是挺得很直。爷爷见到我的时候,常常跟我讲当年的革命故事,虽然那时候我还小,有些故事其实听不太懂,但也总是听得津津有味。”龙骞说,比起爷爷,父亲工作中的形象对自己的影响更大。
在她童年的记忆里,父亲总是骑着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天天都在忙工作。那时候,人民法官的制服还是大盖帽、戴肩章,在她的记忆中,父亲穿制服的样子帅极了。一次偶然的机会,龙骞看到坐在审判台上的父亲,第一次让她感受了法院审判的威严与肃穆,也从此萌发了成为一名人民法官的愿望。
考大学时,龙骞报考了青岛大学的法学专业。 2001年,成绩优异又是学生干部的她通过了组织部的选调生考试,进入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工作。
踏入法院大门的第一天,父亲龙红旗就叮嘱她,“要记住,家里对你没有别的要求,你在法院的使命就是做一辈子的好法官!”时光如梭,一转眼龙骞进入法院工作也已经18年了,父亲仍常在身边耳提面命这句话。
“至今还记得,我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法律文书上的时候,内心有多么激动!”龙骞回忆说,虽然落款只是一名书记员,但那意味着自己参与了人生中第一起案件的审理。
在龙骞的眼里,工作无大小,凡是与案件有关的工作都脚踏实地地做好。五年的书记员工作中,尽管是司法辅助人员,但龙骞没有满足于简单的重复,她研究案件,协助审判员做调解工作,试着书写法律文书。业余时间,龙骞考取了法学研究生和心理咨询师,2005年通过全国司法资格考试后,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人民法官。
能够独立办案后,龙骞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审判工作中,兢兢业业对待手中的每一起案件,始终把公平正义、司法为民作为自己在工作中的孜孜追求,始终把坚持党性放在自己工作的第一位,把廉洁办案作为自己的工作底线。
2009年,经过组织遴选,龙骞从市北区法院调整到青岛中院工作。能够进入爷爷和父亲工作过的单位继续自己的法官梦想,龙骞无比珍惜。
“虽然随着时代变迁,法院的院址发生了多次变化,司法环境也在不断更新,但法院在我的心中始终就像是自己的家,能够循着祖辈的工作足迹继续从事自己心爱的工作,用三代人的人生见证法院的发展历程,我感到无限光荣。”龙骞说。
在法院工作近20年,龙骞曾荣立三等功,获得全市优秀法官、先进工作者、办案能手等荣誉称号,连年考评优秀,多次获得嘉奖,办案数量始终名列前茅。2016年,在人民法院迎来的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中,她以综合考评全庭第一名的成绩顺利通过法官员额考试,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员额法官。
“我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的残酷,也没有经历过建国之后国家发展的艰辛过程,我生活在一个平安、富足、幸福的新时代。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生活,来源于我们的祖辈抛头颅、洒热血,历尽千辛万苦解放中国,来源于我们的父辈在改革开放中建设中国、发展中国。习近平总书记说,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红色基因凝结着我们党的历史传统和优良作风,需要一代代共产党人薪火相传、不忘初心。作为一个家庭中的第三代共和国法官,我要接过祖辈的旗帜,牢记父辈的教诲,有信仰、有担当,讲政治、精专业,秉承法官的神圣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不辜负这个来之不易的新时代。”这是一名新时代人民法官的心声,也是年青一代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庄严承诺。
——本文载于2018年12月21日《山东法制报 审判周刊》头版
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
QINGDAO INTERMEDIATE PEOPLE'S COURT
斗转星移四十年,沧海桑田一念间。龙骞和她的爷爷、父亲都先后在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经历了青岛法院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尽管随着时代变迁,司法环境不断改变,但他们一家三代人心中对党忠诚和司法为民、公正廉洁的红色基因却世代相传。
从战火中走来的第一任代管院长
龙骞的爷爷龙飞,是一位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八路。龙飞祖籍山东荣成,从小在家读过私塾,后到北京求学。读书期间,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龙飞毅然投笔从戎。据《中共荣成市党史大事记》记载,1938年1月18日,在中共胶东特委领导下,中共荣成特别支部发动埠柳乡校的“民先”队员和爱国青年,举行了抗日武装起义。同年2月11日,刘国柱、龙飞在荣成伟德山主峰古迹顶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荣成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一大队”。刘国柱任大队长,龙飞任副大队长。1940年3月28日,龙飞所在的二区队奉命升级,被编为胶东区东海指挥部独立第八营,龙飞任营长。1940年4月9日,荣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龙飞和战友们与日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逐渐建立起以伟德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冒着枪林弹雨,龙飞带领队伍与日军一次次周旋,炸碉堡、端炮楼,成了让敌军闻风丧胆的“ 龙飞团长” 。气急败坏的日伪军搜寻到龙飞家里,将他的弟弟抓走,逼问他的下落。那时候,龙飞的弟弟也已经被发展成一名共产党员,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始终不说出哥哥的下落,最终壮烈牺牲。而龙飞的大儿子因年幼留在老家,也被日伪军残忍地杀害了。
抗战胜利后,龙飞又投入到解放战争中,每一次战斗他都冲在战场的第一线。战斗中,龙飞也多次负伤,其中一次战斗中肺部中弹,受伤严重,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也从此留下了肺部的顽疾。
新中国成立后,龙飞听从组织安排成为青岛中院的第一任代管院长,后来一直任副院长直到退休。龙飞在退休之前一直致力于青岛法院系统的建立、完善,全身心投入到党交给他的法律事业中去。龙飞是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对党无比忠诚,他领到的工资,除了必须的生活用度,攒下的钱都作为党费交给了组织。他过世以后,青岛中院党组找到龙骞的父亲龙红旗,要把多交的党费退回,被龙红旗拒绝了。“多交的党费体现了父亲对党的忠诚和深厚的感情,我不可以收这个钱。”今年73岁的龙红旗回忆往事时这样说。
清正廉洁,因此“得罪”亲戚朋友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曾经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其中的廉字就是指的廉洁,做法官最重要的是要公正廉洁。”这是龙红旗反复告诫女儿的。在20年的法官生涯中,他没有吃过当事人一顿饭,没有收过任何财物。有人来送礼,他都是当场拒绝,拒绝不了的,他也会在第二天交到法院的纪检部门。因为这个脾气,他也“得罪”了不少人。
龙红旗出生时,父亲龙飞随军出征,母亲也从事革命工作,不能把他带在身边,就将他寄养在当地的老乡家中。 五年后,新中国成立了,父母才将他接回身边。
大学毕业后,虽然龙红旗对法官工作一直有着强烈的热忱与向往,但是因为父亲的反对,只好进入北海船厂工作。他从一名最普通的技术工人做起,凭着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过硬的政治素质,逐步被选拔到厂里的纪委工作。父亲从法院退休后,龙红旗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参加了青岛海事法院的筹备,后来又考入青岛中院,实现了成为一名人民法官的梦想。
那时候办公条件简陋,判决书全部都是手写,写好以后再交给打字员打印。“我从小记忆力好,案件审理完,要写判决的时候,我都是在上班路上打腹稿,想好以后就能一气呵成。”龙红旗说,那时候母亲的身体也不好,每天骑着自行车送完女儿上学,就赶到单位处理工作,下班后还要照顾老人,但他从未因此耽误工作。
“ 那个时候法院只有一个民庭,一个刑庭,没有现在分工这么细,案件数量也少。当时我每年的办案量大概是90多件,基本在全院也都是前三名。”龙红旗说,当时的民事纠纷主要集中在债务纠纷、离婚案件以及因为意外伤害导致的赔偿案件。“之前大家都觉得上法院打官司是很丢人的事情,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也增强了,案件量也开始增加。” 龙红旗说,他经历了案件数量不断增长和案件类型多元化的一个时期。
受父亲的影响以及自己对清正廉洁的信仰,龙红旗当年是有名的“不好说话”。 凡是有亲戚朋友来为案件的事情说情送礼,他一律拒绝,很多时候都不让别人进门。“我曾经有个不错的朋友,他受人所托来找我沟通案子,想要干扰办案,我严词拒绝了,他拿来的东西我坚决不要,后来这个朋友就再也不和我联系了。”龙红旗说,自己的确因此“得罪”了不少亲戚朋友,但他始终没有后悔过,做法官最重要的就是公正,“如果连公正都做不到还当什么法官”。淡泊明志,无欲则刚,这是一位老法官的信念和坚持。
新时代员额法官的担当
“我对爷爷有印象的时候,他已经从法院退休了,在我的记忆中,爷爷因为肺病常常住院,但无论什么时候见到他,他的腰板总是挺得很直。爷爷见到我的时候,常常跟我讲当年的革命故事,虽然那时候我还小,有些故事其实听不太懂,但也总是听得津津有味。”龙骞说,比起爷爷,父亲工作中的形象对自己的影响更大。
在她童年的记忆里,父亲总是骑着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天天都在忙工作。那时候,人民法官的制服还是大盖帽、戴肩章,在她的记忆中,父亲穿制服的样子帅极了。一次偶然的机会,龙骞看到坐在审判台上的父亲,第一次让她感受了法院审判的威严与肃穆,也从此萌发了成为一名人民法官的愿望。
考大学时,龙骞报考了青岛大学的法学专业。 2001年,成绩优异又是学生干部的她通过了组织部的选调生考试,进入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工作。
踏入法院大门的第一天,父亲龙红旗就叮嘱她,“要记住,家里对你没有别的要求,你在法院的使命就是做一辈子的好法官!”时光如梭,一转眼龙骞进入法院工作也已经18年了,父亲仍常在身边耳提面命这句话。
“至今还记得,我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法律文书上的时候,内心有多么激动!”龙骞回忆说,虽然落款只是一名书记员,但那意味着自己参与了人生中第一起案件的审理。
在龙骞的眼里,工作无大小,凡是与案件有关的工作都脚踏实地地做好。五年的书记员工作中,尽管是司法辅助人员,但龙骞没有满足于简单的重复,她研究案件,协助审判员做调解工作,试着书写法律文书。业余时间,龙骞考取了法学研究生和心理咨询师,2005年通过全国司法资格考试后,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人民法官。
能够独立办案后,龙骞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审判工作中,兢兢业业对待手中的每一起案件,始终把公平正义、司法为民作为自己在工作中的孜孜追求,始终把坚持党性放在自己工作的第一位,把廉洁办案作为自己的工作底线。
2009年,经过组织遴选,龙骞从市北区法院调整到青岛中院工作。能够进入爷爷和父亲工作过的单位继续自己的法官梦想,龙骞无比珍惜。
“虽然随着时代变迁,法院的院址发生了多次变化,司法环境也在不断更新,但法院在我的心中始终就像是自己的家,能够循着祖辈的工作足迹继续从事自己心爱的工作,用三代人的人生见证法院的发展历程,我感到无限光荣。”龙骞说。
在法院工作近20年,龙骞曾荣立三等功,获得全市优秀法官、先进工作者、办案能手等荣誉称号,连年考评优秀,多次获得嘉奖,办案数量始终名列前茅。2016年,在人民法院迎来的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中,她以综合考评全庭第一名的成绩顺利通过法官员额考试,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员额法官。
“我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的残酷,也没有经历过建国之后国家发展的艰辛过程,我生活在一个平安、富足、幸福的新时代。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生活,来源于我们的祖辈抛头颅、洒热血,历尽千辛万苦解放中国,来源于我们的父辈在改革开放中建设中国、发展中国。习近平总书记说,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红色基因凝结着我们党的历史传统和优良作风,需要一代代共产党人薪火相传、不忘初心。作为一个家庭中的第三代共和国法官,我要接过祖辈的旗帜,牢记父辈的教诲,有信仰、有担当,讲政治、精专业,秉承法官的神圣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不辜负这个来之不易的新时代。”这是一名新时代人民法官的心声,也是年青一代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庄严承诺。
——本文载于2018年12月21日《山东法制报 审判周刊》头版
斗转星移四十年,沧海桑田一念间。龙骞和她的爷爷、父亲都先后在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经历了青岛法院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尽管随着时代变迁,司法环境不断改变,但他们一家三代人心中对党忠诚和司法为民、公正廉洁的红色基因却世代相传。
从战火中走来的第一任代管院长
龙骞的爷爷龙飞,是一位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八路。龙飞祖籍山东荣成,从小在家读过私塾,后到北京求学。读书期间,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龙飞毅然投笔从戎。据《中共荣成市党史大事记》记载,1938年1月18日,在中共胶东特委领导下,中共荣成特别支部发动埠柳乡校的“民先”队员和爱国青年,举行了抗日武装起义。同年2月11日,刘国柱、龙飞在荣成伟德山主峰古迹顶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荣成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一大队”。刘国柱任大队长,龙飞任副大队长。1940年3月28日,龙飞所在的二区队奉命升级,被编为胶东区东海指挥部独立第八营,龙飞任营长。1940年4月9日,荣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龙飞和战友们与日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逐渐建立起以伟德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冒着枪林弹雨,龙飞带领队伍与日军一次次周旋,炸碉堡、端炮楼,成了让敌军闻风丧胆的“ 龙飞团长” 。气急败坏的日伪军搜寻到龙飞家里,将他的弟弟抓走,逼问他的下落。那时候,龙飞的弟弟也已经被发展成一名共产党员,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始终不说出哥哥的下落,最终壮烈牺牲。而龙飞的大儿子因年幼留在老家,也被日伪军残忍地杀害了。
抗战胜利后,龙飞又投入到解放战争中,每一次战斗他都冲在战场的第一线。战斗中,龙飞也多次负伤,其中一次战斗中肺部中弹,受伤严重,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也从此留下了肺部的顽疾。
新中国成立后,龙飞听从组织安排成为青岛中院的第一任代管院长,后来一直任副院长直到退休。龙飞在退休之前一直致力于青岛法院系统的建立、完善,全身心投入到党交给他的法律事业中去。龙飞是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对党无比忠诚,他领到的工资,除了必须的生活用度,攒下的钱都作为党费交给了组织。他过世以后,青岛中院党组找到龙骞的父亲龙红旗,要把多交的党费退回,被龙红旗拒绝了。“多交的党费体现了父亲对党的忠诚和深厚的感情,我不可以收这个钱。”今年73岁的龙红旗回忆往事时这样说。
清正廉洁,因此“得罪”亲戚朋友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曾经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其中的廉字就是指的廉洁,做法官最重要的是要公正廉洁。”这是龙红旗反复告诫女儿的。在20年的法官生涯中,他没有吃过当事人一顿饭,没有收过任何财物。有人来送礼,他都是当场拒绝,拒绝不了的,他也会在第二天交到法院的纪检部门。因为这个脾气,他也“得罪”了不少人。
龙红旗出生时,父亲龙飞随军出征,母亲也从事革命工作,不能把他带在身边,就将他寄养在当地的老乡家中。 五年后,新中国成立了,父母才将他接回身边。
大学毕业后,虽然龙红旗对法官工作一直有着强烈的热忱与向往,但是因为父亲的反对,只好进入北海船厂工作。他从一名最普通的技术工人做起,凭着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过硬的政治素质,逐步被选拔到厂里的纪委工作。父亲从法院退休后,龙红旗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参加了青岛海事法院的筹备,后来又考入青岛中院,实现了成为一名人民法官的梦想。
那时候办公条件简陋,判决书全部都是手写,写好以后再交给打字员打印。“我从小记忆力好,案件审理完,要写判决的时候,我都是在上班路上打腹稿,想好以后就能一气呵成。”龙红旗说,那时候母亲的身体也不好,每天骑着自行车送完女儿上学,就赶到单位处理工作,下班后还要照顾老人,但他从未因此耽误工作。
“ 那个时候法院只有一个民庭,一个刑庭,没有现在分工这么细,案件数量也少。当时我每年的办案量大概是90多件,基本在全院也都是前三名。”龙红旗说,当时的民事纠纷主要集中在债务纠纷、离婚案件以及因为意外伤害导致的赔偿案件。“之前大家都觉得上法院打官司是很丢人的事情,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也增强了,案件量也开始增加。” 龙红旗说,他经历了案件数量不断增长和案件类型多元化的一个时期。
受父亲的影响以及自己对清正廉洁的信仰,龙红旗当年是有名的“不好说话”。 凡是有亲戚朋友来为案件的事情说情送礼,他一律拒绝,很多时候都不让别人进门。“我曾经有个不错的朋友,他受人所托来找我沟通案子,想要干扰办案,我严词拒绝了,他拿来的东西我坚决不要,后来这个朋友就再也不和我联系了。”龙红旗说,自己的确因此“得罪”了不少亲戚朋友,但他始终没有后悔过,做法官最重要的就是公正,“如果连公正都做不到还当什么法官”。淡泊明志,无欲则刚,这是一位老法官的信念和坚持。
新时代员额法官的担当
“我对爷爷有印象的时候,他已经从法院退休了,在我的记忆中,爷爷因为肺病常常住院,但无论什么时候见到他,他的腰板总是挺得很直。爷爷见到我的时候,常常跟我讲当年的革命故事,虽然那时候我还小,有些故事其实听不太懂,但也总是听得津津有味。”龙骞说,比起爷爷,父亲工作中的形象对自己的影响更大。
在她童年的记忆里,父亲总是骑着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天天都在忙工作。那时候,人民法官的制服还是大盖帽、戴肩章,在她的记忆中,父亲穿制服的样子帅极了。一次偶然的机会,龙骞看到坐在审判台上的父亲,第一次让她感受了法院审判的威严与肃穆,也从此萌发了成为一名人民法官的愿望。
考大学时,龙骞报考了青岛大学的法学专业。 2001年,成绩优异又是学生干部的她通过了组织部的选调生考试,进入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工作。
踏入法院大门的第一天,父亲龙红旗就叮嘱她,“要记住,家里对你没有别的要求,你在法院的使命就是做一辈子的好法官!”时光如梭,一转眼龙骞进入法院工作也已经18年了,父亲仍常在身边耳提面命这句话。
“至今还记得,我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法律文书上的时候,内心有多么激动!”龙骞回忆说,虽然落款只是一名书记员,但那意味着自己参与了人生中第一起案件的审理。
在龙骞的眼里,工作无大小,凡是与案件有关的工作都脚踏实地地做好。五年的书记员工作中,尽管是司法辅助人员,但龙骞没有满足于简单的重复,她研究案件,协助审判员做调解工作,试着书写法律文书。业余时间,龙骞考取了法学研究生和心理咨询师,2005年通过全国司法资格考试后,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人民法官。
能够独立办案后,龙骞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审判工作中,兢兢业业对待手中的每一起案件,始终把公平正义、司法为民作为自己在工作中的孜孜追求,始终把坚持党性放在自己工作的第一位,把廉洁办案作为自己的工作底线。
2009年,经过组织遴选,龙骞从市北区法院调整到青岛中院工作。能够进入爷爷和父亲工作过的单位继续自己的法官梦想,龙骞无比珍惜。
“虽然随着时代变迁,法院的院址发生了多次变化,司法环境也在不断更新,但法院在我的心中始终就像是自己的家,能够循着祖辈的工作足迹继续从事自己心爱的工作,用三代人的人生见证法院的发展历程,我感到无限光荣。”龙骞说。
在法院工作近20年,龙骞曾荣立三等功,获得全市优秀法官、先进工作者、办案能手等荣誉称号,连年考评优秀,多次获得嘉奖,办案数量始终名列前茅。2016年,在人民法院迎来的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中,她以综合考评全庭第一名的成绩顺利通过法官员额考试,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员额法官。
“我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的残酷,也没有经历过建国之后国家发展的艰辛过程,我生活在一个平安、富足、幸福的新时代。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生活,来源于我们的祖辈抛头颅、洒热血,历尽千辛万苦解放中国,来源于我们的父辈在改革开放中建设中国、发展中国。习近平总书记说,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红色基因凝结着我们党的历史传统和优良作风,需要一代代共产党人薪火相传、不忘初心。作为一个家庭中的第三代共和国法官,我要接过祖辈的旗帜,牢记父辈的教诲,有信仰、有担当,讲政治、精专业,秉承法官的神圣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不辜负这个来之不易的新时代。”这是一名新时代人民法官的心声,也是年青一代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庄严承诺。
——本文载于2018年12月21日《山东法制报 审判周刊》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