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网站
 |  无障碍浏览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官方抖音

《青岛晚报》:撕了欠条,他和“老赖”抱头痛哭

2014年07月21日
作者:王婷 殷爽
打印 分享到:

  王某和张某是老同学,为了做生意张某向王某借了30万元,可之后就再也没有还。为了这30万元,王某追债追了7年,可张某不仅不照面,连电话也不接。王某一气之下将老同学起诉至李沧法院。案件审理期间,法官发现王某的生活每况愈下,不仅经济状况不佳还得了脑溢血。法官安排双方见面,见到张某的境况,王某难以置信,同时他当着法官的面将借条撕毁,让张某安心养病。

  做生意欠了债

  王某和张某都是40多岁,两人是多年的老同学。张某经营一家外贸公司,有时公司遇到资金问题,他就向王某寻求帮助,每次借钱之后他都能很快归还。 2007年张某又因为生意急需用钱,向王某借款30万元。王某二话没说再次向张某伸出援手,不过这次借款之后,张某没有定期归还。

  王某之前借钱给张某,并没有要求他打借条,可这次他觉得这个老同学有些蹊跷,便让他写了张借条,借条上约定了还款时间。可到了还款时间,张某还是没有动静,王某上门要钱,张某称经济能力有限,希望王某再宽限几天。经双方协商,两人达成了还款协议,张某可将拖欠的本金利息共计50万元分期偿还。不过这次张某再次失约了,不仅不还钱,连电话也不接。王某便将老同学起诉至李沧法院,要求他支付50万元。

  调解发现蹊跷

  案件在李沧法院民三庭审理,王某通过律师向法院提交了双方之前签订的借条和还款协议。法官联系张某,可每次接电话的都是张某的妻子吴某。法官在与吴某交谈时发现,她说话时总是闪烁其词,似乎隐瞒了些什么事情。“你们有什么难处,就应该说清楚,总是这样遮遮掩掩别人也容易误会。”在法官的劝说下,吴某这才道出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几年来张某做生意接连失败,赔光了全部本钱,本以为跟王某借钱能挽回危机,可30万元本金最终也是赔得一分不剩。由于接连受刺激,张某突发脑溢血,虽然捡回了性命,可落下了病根,说话一直口齿不清。“你们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跟王某说清楚?王某说你们总不接他的电话。”“不是我们不接电话,是真的没脸接,现在是真没钱还他,更没脸见老同学。 ”吴某无奈地说。

  对方不愿调解

  了解到张某的状况后,想到两人多年的同学情谊,法官决定让双方见个面,好好地谈一谈。 “即便你们现在没钱,那也应该当面跟人家说一声。 ”在法官的劝说下,吴某拨通了王某的电话。听到吴某的声音,王某十分上火,根本听不进去吴某的任何解释,他认定张某和吴某骗了自己的钱。 “我有律师,有什么事跟律师说,咱们没什么好说的了,我也不愿意调解,让法院看着判吧! ”说完之后王某挂断了电话。

  当场撕毁借条

  为了让双方消除误会解开心结,法官带着张某夫妻俩一起去了王某的办公室。一进门,见到面前这个衣衫褴褛、行动不便、 口齿不清的人,王某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人正是老同学张某。吴某向王某讲述了这几年一家人的遭遇,说着眼泪不停地往下掉。 “真的很对不起,不是故意不接你电话,不联系你,因为我们真的没钱,也觉得没脸见你了。 ”吴某啜泣着说。看到张某的境况,王某当即向法官索要了当时张某给王某出具的借条及还款协议,并当着在场所有人的面将两份材料撕得粉碎。之后王某又给律师打了电话,希望律师帮忙办理撤诉。

  放下电话后,王某对张某说:“这笔钱我不要了,这30万元本金还有20万元的利息咱们一笔勾销,你不用再担心了,现在最重要的是安心养病,赶紧把身体养好。”一旁的张某看到王某撕毁借条也惊住了,他慢慢站起来,眼睛里噙着泪水,激动地无法言语,王某上前搀扶,两人抱头痛哭起来。

  ——本文载于2014年7月17日《青岛晚报》15版

《青岛晚报》:撕了欠条,他和“老赖”抱头痛哭

来源:
2014年07月21日

  王某和张某是老同学,为了做生意张某向王某借了30万元,可之后就再也没有还。为了这30万元,王某追债追了7年,可张某不仅不照面,连电话也不接。王某一气之下将老同学起诉至李沧法院。案件审理期间,法官发现王某的生活每况愈下,不仅经济状况不佳还得了脑溢血。法官安排双方见面,见到张某的境况,王某难以置信,同时他当着法官的面将借条撕毁,让张某安心养病。

  做生意欠了债

  王某和张某都是40多岁,两人是多年的老同学。张某经营一家外贸公司,有时公司遇到资金问题,他就向王某寻求帮助,每次借钱之后他都能很快归还。 2007年张某又因为生意急需用钱,向王某借款30万元。王某二话没说再次向张某伸出援手,不过这次借款之后,张某没有定期归还。

  王某之前借钱给张某,并没有要求他打借条,可这次他觉得这个老同学有些蹊跷,便让他写了张借条,借条上约定了还款时间。可到了还款时间,张某还是没有动静,王某上门要钱,张某称经济能力有限,希望王某再宽限几天。经双方协商,两人达成了还款协议,张某可将拖欠的本金利息共计50万元分期偿还。不过这次张某再次失约了,不仅不还钱,连电话也不接。王某便将老同学起诉至李沧法院,要求他支付50万元。

  调解发现蹊跷

  案件在李沧法院民三庭审理,王某通过律师向法院提交了双方之前签订的借条和还款协议。法官联系张某,可每次接电话的都是张某的妻子吴某。法官在与吴某交谈时发现,她说话时总是闪烁其词,似乎隐瞒了些什么事情。“你们有什么难处,就应该说清楚,总是这样遮遮掩掩别人也容易误会。”在法官的劝说下,吴某这才道出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几年来张某做生意接连失败,赔光了全部本钱,本以为跟王某借钱能挽回危机,可30万元本金最终也是赔得一分不剩。由于接连受刺激,张某突发脑溢血,虽然捡回了性命,可落下了病根,说话一直口齿不清。“你们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跟王某说清楚?王某说你们总不接他的电话。”“不是我们不接电话,是真的没脸接,现在是真没钱还他,更没脸见老同学。 ”吴某无奈地说。

  对方不愿调解

  了解到张某的状况后,想到两人多年的同学情谊,法官决定让双方见个面,好好地谈一谈。 “即便你们现在没钱,那也应该当面跟人家说一声。 ”在法官的劝说下,吴某拨通了王某的电话。听到吴某的声音,王某十分上火,根本听不进去吴某的任何解释,他认定张某和吴某骗了自己的钱。 “我有律师,有什么事跟律师说,咱们没什么好说的了,我也不愿意调解,让法院看着判吧! ”说完之后王某挂断了电话。

  当场撕毁借条

  为了让双方消除误会解开心结,法官带着张某夫妻俩一起去了王某的办公室。一进门,见到面前这个衣衫褴褛、行动不便、 口齿不清的人,王某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人正是老同学张某。吴某向王某讲述了这几年一家人的遭遇,说着眼泪不停地往下掉。 “真的很对不起,不是故意不接你电话,不联系你,因为我们真的没钱,也觉得没脸见你了。 ”吴某啜泣着说。看到张某的境况,王某当即向法官索要了当时张某给王某出具的借条及还款协议,并当着在场所有人的面将两份材料撕得粉碎。之后王某又给律师打了电话,希望律师帮忙办理撤诉。

  放下电话后,王某对张某说:“这笔钱我不要了,这30万元本金还有20万元的利息咱们一笔勾销,你不用再担心了,现在最重要的是安心养病,赶紧把身体养好。”一旁的张某看到王某撕毁借条也惊住了,他慢慢站起来,眼睛里噙着泪水,激动地无法言语,王某上前搀扶,两人抱头痛哭起来。

  ——本文载于2014年7月17日《青岛晚报》15版

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

QINGDAO INTERMEDIATE PEOPLE'S COURT

《青岛晚报》:撕了欠条,他和“老赖”抱头痛哭

2014年07月21日
作者:王婷 殷爽
打印 分享到:

  王某和张某是老同学,为了做生意张某向王某借了30万元,可之后就再也没有还。为了这30万元,王某追债追了7年,可张某不仅不照面,连电话也不接。王某一气之下将老同学起诉至李沧法院。案件审理期间,法官发现王某的生活每况愈下,不仅经济状况不佳还得了脑溢血。法官安排双方见面,见到张某的境况,王某难以置信,同时他当着法官的面将借条撕毁,让张某安心养病。

  做生意欠了债

  王某和张某都是40多岁,两人是多年的老同学。张某经营一家外贸公司,有时公司遇到资金问题,他就向王某寻求帮助,每次借钱之后他都能很快归还。 2007年张某又因为生意急需用钱,向王某借款30万元。王某二话没说再次向张某伸出援手,不过这次借款之后,张某没有定期归还。

  王某之前借钱给张某,并没有要求他打借条,可这次他觉得这个老同学有些蹊跷,便让他写了张借条,借条上约定了还款时间。可到了还款时间,张某还是没有动静,王某上门要钱,张某称经济能力有限,希望王某再宽限几天。经双方协商,两人达成了还款协议,张某可将拖欠的本金利息共计50万元分期偿还。不过这次张某再次失约了,不仅不还钱,连电话也不接。王某便将老同学起诉至李沧法院,要求他支付50万元。

  调解发现蹊跷

  案件在李沧法院民三庭审理,王某通过律师向法院提交了双方之前签订的借条和还款协议。法官联系张某,可每次接电话的都是张某的妻子吴某。法官在与吴某交谈时发现,她说话时总是闪烁其词,似乎隐瞒了些什么事情。“你们有什么难处,就应该说清楚,总是这样遮遮掩掩别人也容易误会。”在法官的劝说下,吴某这才道出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几年来张某做生意接连失败,赔光了全部本钱,本以为跟王某借钱能挽回危机,可30万元本金最终也是赔得一分不剩。由于接连受刺激,张某突发脑溢血,虽然捡回了性命,可落下了病根,说话一直口齿不清。“你们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跟王某说清楚?王某说你们总不接他的电话。”“不是我们不接电话,是真的没脸接,现在是真没钱还他,更没脸见老同学。 ”吴某无奈地说。

  对方不愿调解

  了解到张某的状况后,想到两人多年的同学情谊,法官决定让双方见个面,好好地谈一谈。 “即便你们现在没钱,那也应该当面跟人家说一声。 ”在法官的劝说下,吴某拨通了王某的电话。听到吴某的声音,王某十分上火,根本听不进去吴某的任何解释,他认定张某和吴某骗了自己的钱。 “我有律师,有什么事跟律师说,咱们没什么好说的了,我也不愿意调解,让法院看着判吧! ”说完之后王某挂断了电话。

  当场撕毁借条

  为了让双方消除误会解开心结,法官带着张某夫妻俩一起去了王某的办公室。一进门,见到面前这个衣衫褴褛、行动不便、 口齿不清的人,王某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人正是老同学张某。吴某向王某讲述了这几年一家人的遭遇,说着眼泪不停地往下掉。 “真的很对不起,不是故意不接你电话,不联系你,因为我们真的没钱,也觉得没脸见你了。 ”吴某啜泣着说。看到张某的境况,王某当即向法官索要了当时张某给王某出具的借条及还款协议,并当着在场所有人的面将两份材料撕得粉碎。之后王某又给律师打了电话,希望律师帮忙办理撤诉。

  放下电话后,王某对张某说:“这笔钱我不要了,这30万元本金还有20万元的利息咱们一笔勾销,你不用再担心了,现在最重要的是安心养病,赶紧把身体养好。”一旁的张某看到王某撕毁借条也惊住了,他慢慢站起来,眼睛里噙着泪水,激动地无法言语,王某上前搀扶,两人抱头痛哭起来。

  ——本文载于2014年7月17日《青岛晚报》15版

《青岛晚报》:撕了欠条,他和“老赖”抱头痛哭

来源:
2014年07月21日

  王某和张某是老同学,为了做生意张某向王某借了30万元,可之后就再也没有还。为了这30万元,王某追债追了7年,可张某不仅不照面,连电话也不接。王某一气之下将老同学起诉至李沧法院。案件审理期间,法官发现王某的生活每况愈下,不仅经济状况不佳还得了脑溢血。法官安排双方见面,见到张某的境况,王某难以置信,同时他当着法官的面将借条撕毁,让张某安心养病。

  做生意欠了债

  王某和张某都是40多岁,两人是多年的老同学。张某经营一家外贸公司,有时公司遇到资金问题,他就向王某寻求帮助,每次借钱之后他都能很快归还。 2007年张某又因为生意急需用钱,向王某借款30万元。王某二话没说再次向张某伸出援手,不过这次借款之后,张某没有定期归还。

  王某之前借钱给张某,并没有要求他打借条,可这次他觉得这个老同学有些蹊跷,便让他写了张借条,借条上约定了还款时间。可到了还款时间,张某还是没有动静,王某上门要钱,张某称经济能力有限,希望王某再宽限几天。经双方协商,两人达成了还款协议,张某可将拖欠的本金利息共计50万元分期偿还。不过这次张某再次失约了,不仅不还钱,连电话也不接。王某便将老同学起诉至李沧法院,要求他支付50万元。

  调解发现蹊跷

  案件在李沧法院民三庭审理,王某通过律师向法院提交了双方之前签订的借条和还款协议。法官联系张某,可每次接电话的都是张某的妻子吴某。法官在与吴某交谈时发现,她说话时总是闪烁其词,似乎隐瞒了些什么事情。“你们有什么难处,就应该说清楚,总是这样遮遮掩掩别人也容易误会。”在法官的劝说下,吴某这才道出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几年来张某做生意接连失败,赔光了全部本钱,本以为跟王某借钱能挽回危机,可30万元本金最终也是赔得一分不剩。由于接连受刺激,张某突发脑溢血,虽然捡回了性命,可落下了病根,说话一直口齿不清。“你们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跟王某说清楚?王某说你们总不接他的电话。”“不是我们不接电话,是真的没脸接,现在是真没钱还他,更没脸见老同学。 ”吴某无奈地说。

  对方不愿调解

  了解到张某的状况后,想到两人多年的同学情谊,法官决定让双方见个面,好好地谈一谈。 “即便你们现在没钱,那也应该当面跟人家说一声。 ”在法官的劝说下,吴某拨通了王某的电话。听到吴某的声音,王某十分上火,根本听不进去吴某的任何解释,他认定张某和吴某骗了自己的钱。 “我有律师,有什么事跟律师说,咱们没什么好说的了,我也不愿意调解,让法院看着判吧! ”说完之后王某挂断了电话。

  当场撕毁借条

  为了让双方消除误会解开心结,法官带着张某夫妻俩一起去了王某的办公室。一进门,见到面前这个衣衫褴褛、行动不便、 口齿不清的人,王某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人正是老同学张某。吴某向王某讲述了这几年一家人的遭遇,说着眼泪不停地往下掉。 “真的很对不起,不是故意不接你电话,不联系你,因为我们真的没钱,也觉得没脸见你了。 ”吴某啜泣着说。看到张某的境况,王某当即向法官索要了当时张某给王某出具的借条及还款协议,并当着在场所有人的面将两份材料撕得粉碎。之后王某又给律师打了电话,希望律师帮忙办理撤诉。

  放下电话后,王某对张某说:“这笔钱我不要了,这30万元本金还有20万元的利息咱们一笔勾销,你不用再担心了,现在最重要的是安心养病,赶紧把身体养好。”一旁的张某看到王某撕毁借条也惊住了,他慢慢站起来,眼睛里噙着泪水,激动地无法言语,王某上前搀扶,两人抱头痛哭起来。

  ——本文载于2014年7月17日《青岛晚报》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