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法院李哥庄法庭负责胶东、李哥庄几个镇办的案件审理,近年来,随着胶东国际机场的正式落户,胶州更将成为内联全国、外接全球的世界级中转枢纽和国际门户,大批企业纷纷入驻,土地和房屋等价值猛增,由此引发的各类纠纷也日益增多。李哥庄法庭直面挑战,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为指导,深入群众,依法办案,为辖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年以来,李哥庄法庭共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500余件, 其中近30%的案件涉及土地流转、房屋所有权确认、房屋买卖合同、房屋拆迁安置补偿、提供劳务受害、企业项目建设中引发的矛盾等,案件调撤率达到76.5%,无一错案,无一涉访、信访案件。
对待百姓“一碗水端平”
今年5月的一天早晨,李哥庄法庭办案法官刚到庭里就看见一起案件的被告黄大妈等在法庭门口,还没等她开口,黄大妈就一连串的发问:“刘法官,你就是这样当法官的?你咋和原告合起伙来欺负俺,你收了他啥好处?原告在村里到处说他赢定了,俺今天就来听听你到底怎么办这个案子?”收好处?这是从何说起?自己可是一根针都没拿过当事人的,这中间肯定有什么误会。暗暗打定主意,办案法官不慌不忙地搬过椅子请黄大妈坐下:“大姨,您坐下慢慢说,这中间肯定有误会,我是一名法官,公公正正是我的原则,这份职业决定我只能站在天平中间,我绝不会偏袒任何一方。”
原来,事情的起因还要追溯到1996年,胶东的王大叔花了2600元买了同村李大叔的六间平房,李大叔也将六间平房及房屋印契、宅基地使用权证交给了王大叔,并请邻居在契约上签名作了证,但因种种原因,双方未就该房屋到相关部门办理产权变更登记,可王大叔一家人一直住在这六间房子里,两家也一直相安无事。近年来,因胶东国际机场建设,胶东街道办事处对辖区内村民所有宅基地房屋进行确权,王大叔这才发现住了十多年的房子无法办理确权手续,于是将李大叔一家人告上法庭。
李哥庄法庭接到这起案件后,经调查发现,李大叔已于2007年因交通事故去世,妻子黄大妈与两个孩子及年迈的公婆生活在一起,生活十分拮据,如今眼看原来卖出去的房子因拆迁价值大增,心里一直过不去这个坎,也想从拆迁款里分一杯羹,王大叔一直没答应。双方因为这事在村里吵过很多次,村委、青岛电视台《真情调解》栏目组纷纷调解也没结果,村里还有好几家像王大叔这种情况的,一直等着看判决结果,也想要打官司。因此,办案法官与村委会协商,将案件在村委会调解,既能化解矛盾,又能给村民上一堂普法课。哪知黄大妈思前想后觉得在村委会开庭丢了面子,认为是法官收了好处故意给自己难堪,这才有了刚开头的那一幕。误会都解释清楚了,办案法官趁机给黄大妈作工作,辩法理,讲人情,终于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握手言和。
“持心如衡,以理为平”一直是李哥庄法庭全庭人员的信仰,为此,他们时刻坚守公平正义,不断提升业务素质,以更高的专业水平服务群众。针对近期涉及农村宅基地、房屋纠纷多、时间跨度长、对抗情绪重等现象,该庭积极组织学习相关法律知识,认真研讨典型、热点、疑难案件,通过制作诉讼明白纸、发放法律宣传单、开展法律咨询、组织群众旁听庭审、为被征地拆迁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等形式,增强农民群众法律意识,深入开展整治“六难三案”活动,严格规范司法行为,做严谨法官,办精品案件,公平公正,让群众心服口服。
做百姓的贴心人
胶东国际机场的建设牵动了一大批人的心,除了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还有一些外地迁来的外乡人,50多岁的赵某就是其中之一。赵某祖籍临沂,十多年前来胶州打工,经亲戚介绍,于1999年花了2000元买了胶东钱某的四间房,本以为子孙后代都会在这里繁衍生息,赵某就将老家的房子卖了,怎料如今胶东房屋价值猛增,钱某一纸诉状将自己告上法庭,要求腾房归还房屋,真是犹如晴天霹雳。一方是祖屋已售,居住十多年的“新房”又不归自己,惶惶不可终日,一方是得理不饶人,千方百计想要赔偿款。办案法官深知,这起案件简单的通过依法判决并不能化解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只能使两家的恩怨越结越深,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法官轮番到双方当事人家里做工作,面对当事人的愤怒、不理解,不急不躁,仔细分析当事人的利益诉求,寻求和解的底线,终于双方就房屋拆迁问题达成一致意见,若房子不拆迁的话,则赵家就一直住在房子内,若房子拆迁的话,拆迁收益两家对半分开。看到房子有了着落,赵某的老伴拉着法官的手激动地说:“你们真是俺们老百姓的贴心人啊,俺一家都忘不了你们。”
近年来,李哥庄法庭积极推进法庭和社区人民调解员的诉前调解和诉讼调解工作,与辖区派出所、司法所、工商所、街道办等部门建立了民事纠纷联合调解机制,充分发挥多方合力,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诉前,降低了当事人纠纷解决成本,减少了进入诉讼程序案件,有效地缓解了法院办案压力,截至目前共诉前调解纠纷120余件,当事人自觉履行率达96.5%。同时,加强同辖区党委、政府及各大中型企业的沟通联系,以司法建议的形式向辖区党委、政府及时反映情况,制作“企业情况记录本”,依法维护和保障辖区内企业的合法权益,千方百计为企业在法律服务层面排忧解难,最大限度地维护空港区域和谐稳定的经济环境。
愿把百姓当亲人
“在法庭工作,与老百姓离得最近,与他们接触得也最多,我们要学会与老百姓将心比心,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威严的法律注入人性的温暖,改善司法形象,提升司法公信力。”李哥庄法庭庭长姜宝刚这样说。
下午四点,这天的案子都已处理完,刘克艳法官刚要喝口水休息一会,庭里来了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领着个四岁左右的小女孩,指名要找刘法官:“俺是幼儿园的司机,这是我们幼儿园的学生,可这俩月孩子爸妈一直没交入托费,也没来接孩子,电话也联系不上,听说孩子爸妈是您给办的离婚,俺就把孩子送这来了,您看着给找找吧。”话音刚落,小伙子就跑走了。刘法官看着身边乖巧的小女孩一阵心酸,当务之急找到孩子爸妈才最要紧。按照原来办理离婚诉讼时双方留下的信息,刘法官带着孩子找到孩子父亲,哪知父亲见到孩子态度冷淡:“孩子都判给她妈了,您给我送来算怎么回事,我都另外成家了,家里还有个孩子,我能把她带回去吗?快走快走!”听了这话,孩子眼泪立马下来了,刘法官知道这会儿再跟孩子父亲讲道理,只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孩子,跟阿姨回家住几天吧,你爸妈这几天忙,过几天就来接你了。”就这样,刘法官将孩子带回自己家,交由婆婆照看。随后的十几天,刘法官一边做孩子父亲的思想工作,一边给孩子母亲打电话,了解到双方是由于抚养费问题出现矛盾,刘法官将双方约到一起进行反复沟通,充分交流调解意见。最后,终于促成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并当即履行:“你们真是人民的好法官!我们当父母的,自感羞愧呀!”
李哥庄法庭大力推广“四心工作法”,要求干警“接待当事人要热心、倾听诉求要耐心、审判案件要细心、解决问题要诚心”,用“四心”换取群众的顺心、安心,并充分发挥巡回法庭的前沿阵地作用,积极开展巡回审判、上门调解、假日法庭、“法律进村屯”、“法官进家门”等系列活动,鼓励干警到村街、到社区、到田间地头、到人民群众中去开庭、判案,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看得见、信得过、靠得住的方式解决纠纷、化解矛盾,让人民群众在诉讼过程中省心、省事、省钱、省时间。
——本文载于2014年11月17日中国网
胶州法院李哥庄法庭负责胶东、李哥庄几个镇办的案件审理,近年来,随着胶东国际机场的正式落户,胶州更将成为内联全国、外接全球的世界级中转枢纽和国际门户,大批企业纷纷入驻,土地和房屋等价值猛增,由此引发的各类纠纷也日益增多。李哥庄法庭直面挑战,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为指导,深入群众,依法办案,为辖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年以来,李哥庄法庭共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500余件, 其中近30%的案件涉及土地流转、房屋所有权确认、房屋买卖合同、房屋拆迁安置补偿、提供劳务受害、企业项目建设中引发的矛盾等,案件调撤率达到76.5%,无一错案,无一涉访、信访案件。
对待百姓“一碗水端平”
今年5月的一天早晨,李哥庄法庭办案法官刚到庭里就看见一起案件的被告黄大妈等在法庭门口,还没等她开口,黄大妈就一连串的发问:“刘法官,你就是这样当法官的?你咋和原告合起伙来欺负俺,你收了他啥好处?原告在村里到处说他赢定了,俺今天就来听听你到底怎么办这个案子?”收好处?这是从何说起?自己可是一根针都没拿过当事人的,这中间肯定有什么误会。暗暗打定主意,办案法官不慌不忙地搬过椅子请黄大妈坐下:“大姨,您坐下慢慢说,这中间肯定有误会,我是一名法官,公公正正是我的原则,这份职业决定我只能站在天平中间,我绝不会偏袒任何一方。”
原来,事情的起因还要追溯到1996年,胶东的王大叔花了2600元买了同村李大叔的六间平房,李大叔也将六间平房及房屋印契、宅基地使用权证交给了王大叔,并请邻居在契约上签名作了证,但因种种原因,双方未就该房屋到相关部门办理产权变更登记,可王大叔一家人一直住在这六间房子里,两家也一直相安无事。近年来,因胶东国际机场建设,胶东街道办事处对辖区内村民所有宅基地房屋进行确权,王大叔这才发现住了十多年的房子无法办理确权手续,于是将李大叔一家人告上法庭。
李哥庄法庭接到这起案件后,经调查发现,李大叔已于2007年因交通事故去世,妻子黄大妈与两个孩子及年迈的公婆生活在一起,生活十分拮据,如今眼看原来卖出去的房子因拆迁价值大增,心里一直过不去这个坎,也想从拆迁款里分一杯羹,王大叔一直没答应。双方因为这事在村里吵过很多次,村委、青岛电视台《真情调解》栏目组纷纷调解也没结果,村里还有好几家像王大叔这种情况的,一直等着看判决结果,也想要打官司。因此,办案法官与村委会协商,将案件在村委会调解,既能化解矛盾,又能给村民上一堂普法课。哪知黄大妈思前想后觉得在村委会开庭丢了面子,认为是法官收了好处故意给自己难堪,这才有了刚开头的那一幕。误会都解释清楚了,办案法官趁机给黄大妈作工作,辩法理,讲人情,终于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握手言和。
“持心如衡,以理为平”一直是李哥庄法庭全庭人员的信仰,为此,他们时刻坚守公平正义,不断提升业务素质,以更高的专业水平服务群众。针对近期涉及农村宅基地、房屋纠纷多、时间跨度长、对抗情绪重等现象,该庭积极组织学习相关法律知识,认真研讨典型、热点、疑难案件,通过制作诉讼明白纸、发放法律宣传单、开展法律咨询、组织群众旁听庭审、为被征地拆迁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等形式,增强农民群众法律意识,深入开展整治“六难三案”活动,严格规范司法行为,做严谨法官,办精品案件,公平公正,让群众心服口服。
做百姓的贴心人
胶东国际机场的建设牵动了一大批人的心,除了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还有一些外地迁来的外乡人,50多岁的赵某就是其中之一。赵某祖籍临沂,十多年前来胶州打工,经亲戚介绍,于1999年花了2000元买了胶东钱某的四间房,本以为子孙后代都会在这里繁衍生息,赵某就将老家的房子卖了,怎料如今胶东房屋价值猛增,钱某一纸诉状将自己告上法庭,要求腾房归还房屋,真是犹如晴天霹雳。一方是祖屋已售,居住十多年的“新房”又不归自己,惶惶不可终日,一方是得理不饶人,千方百计想要赔偿款。办案法官深知,这起案件简单的通过依法判决并不能化解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只能使两家的恩怨越结越深,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法官轮番到双方当事人家里做工作,面对当事人的愤怒、不理解,不急不躁,仔细分析当事人的利益诉求,寻求和解的底线,终于双方就房屋拆迁问题达成一致意见,若房子不拆迁的话,则赵家就一直住在房子内,若房子拆迁的话,拆迁收益两家对半分开。看到房子有了着落,赵某的老伴拉着法官的手激动地说:“你们真是俺们老百姓的贴心人啊,俺一家都忘不了你们。”
近年来,李哥庄法庭积极推进法庭和社区人民调解员的诉前调解和诉讼调解工作,与辖区派出所、司法所、工商所、街道办等部门建立了民事纠纷联合调解机制,充分发挥多方合力,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诉前,降低了当事人纠纷解决成本,减少了进入诉讼程序案件,有效地缓解了法院办案压力,截至目前共诉前调解纠纷120余件,当事人自觉履行率达96.5%。同时,加强同辖区党委、政府及各大中型企业的沟通联系,以司法建议的形式向辖区党委、政府及时反映情况,制作“企业情况记录本”,依法维护和保障辖区内企业的合法权益,千方百计为企业在法律服务层面排忧解难,最大限度地维护空港区域和谐稳定的经济环境。
愿把百姓当亲人
“在法庭工作,与老百姓离得最近,与他们接触得也最多,我们要学会与老百姓将心比心,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威严的法律注入人性的温暖,改善司法形象,提升司法公信力。”李哥庄法庭庭长姜宝刚这样说。
下午四点,这天的案子都已处理完,刘克艳法官刚要喝口水休息一会,庭里来了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领着个四岁左右的小女孩,指名要找刘法官:“俺是幼儿园的司机,这是我们幼儿园的学生,可这俩月孩子爸妈一直没交入托费,也没来接孩子,电话也联系不上,听说孩子爸妈是您给办的离婚,俺就把孩子送这来了,您看着给找找吧。”话音刚落,小伙子就跑走了。刘法官看着身边乖巧的小女孩一阵心酸,当务之急找到孩子爸妈才最要紧。按照原来办理离婚诉讼时双方留下的信息,刘法官带着孩子找到孩子父亲,哪知父亲见到孩子态度冷淡:“孩子都判给她妈了,您给我送来算怎么回事,我都另外成家了,家里还有个孩子,我能把她带回去吗?快走快走!”听了这话,孩子眼泪立马下来了,刘法官知道这会儿再跟孩子父亲讲道理,只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孩子,跟阿姨回家住几天吧,你爸妈这几天忙,过几天就来接你了。”就这样,刘法官将孩子带回自己家,交由婆婆照看。随后的十几天,刘法官一边做孩子父亲的思想工作,一边给孩子母亲打电话,了解到双方是由于抚养费问题出现矛盾,刘法官将双方约到一起进行反复沟通,充分交流调解意见。最后,终于促成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并当即履行:“你们真是人民的好法官!我们当父母的,自感羞愧呀!”
李哥庄法庭大力推广“四心工作法”,要求干警“接待当事人要热心、倾听诉求要耐心、审判案件要细心、解决问题要诚心”,用“四心”换取群众的顺心、安心,并充分发挥巡回法庭的前沿阵地作用,积极开展巡回审判、上门调解、假日法庭、“法律进村屯”、“法官进家门”等系列活动,鼓励干警到村街、到社区、到田间地头、到人民群众中去开庭、判案,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看得见、信得过、靠得住的方式解决纠纷、化解矛盾,让人民群众在诉讼过程中省心、省事、省钱、省时间。
——本文载于2014年11月17日中国网
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
QINGDAO INTERMEDIATE PEOPLE'S COURT
胶州法院李哥庄法庭负责胶东、李哥庄几个镇办的案件审理,近年来,随着胶东国际机场的正式落户,胶州更将成为内联全国、外接全球的世界级中转枢纽和国际门户,大批企业纷纷入驻,土地和房屋等价值猛增,由此引发的各类纠纷也日益增多。李哥庄法庭直面挑战,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为指导,深入群众,依法办案,为辖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年以来,李哥庄法庭共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500余件, 其中近30%的案件涉及土地流转、房屋所有权确认、房屋买卖合同、房屋拆迁安置补偿、提供劳务受害、企业项目建设中引发的矛盾等,案件调撤率达到76.5%,无一错案,无一涉访、信访案件。
对待百姓“一碗水端平”
今年5月的一天早晨,李哥庄法庭办案法官刚到庭里就看见一起案件的被告黄大妈等在法庭门口,还没等她开口,黄大妈就一连串的发问:“刘法官,你就是这样当法官的?你咋和原告合起伙来欺负俺,你收了他啥好处?原告在村里到处说他赢定了,俺今天就来听听你到底怎么办这个案子?”收好处?这是从何说起?自己可是一根针都没拿过当事人的,这中间肯定有什么误会。暗暗打定主意,办案法官不慌不忙地搬过椅子请黄大妈坐下:“大姨,您坐下慢慢说,这中间肯定有误会,我是一名法官,公公正正是我的原则,这份职业决定我只能站在天平中间,我绝不会偏袒任何一方。”
原来,事情的起因还要追溯到1996年,胶东的王大叔花了2600元买了同村李大叔的六间平房,李大叔也将六间平房及房屋印契、宅基地使用权证交给了王大叔,并请邻居在契约上签名作了证,但因种种原因,双方未就该房屋到相关部门办理产权变更登记,可王大叔一家人一直住在这六间房子里,两家也一直相安无事。近年来,因胶东国际机场建设,胶东街道办事处对辖区内村民所有宅基地房屋进行确权,王大叔这才发现住了十多年的房子无法办理确权手续,于是将李大叔一家人告上法庭。
李哥庄法庭接到这起案件后,经调查发现,李大叔已于2007年因交通事故去世,妻子黄大妈与两个孩子及年迈的公婆生活在一起,生活十分拮据,如今眼看原来卖出去的房子因拆迁价值大增,心里一直过不去这个坎,也想从拆迁款里分一杯羹,王大叔一直没答应。双方因为这事在村里吵过很多次,村委、青岛电视台《真情调解》栏目组纷纷调解也没结果,村里还有好几家像王大叔这种情况的,一直等着看判决结果,也想要打官司。因此,办案法官与村委会协商,将案件在村委会调解,既能化解矛盾,又能给村民上一堂普法课。哪知黄大妈思前想后觉得在村委会开庭丢了面子,认为是法官收了好处故意给自己难堪,这才有了刚开头的那一幕。误会都解释清楚了,办案法官趁机给黄大妈作工作,辩法理,讲人情,终于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握手言和。
“持心如衡,以理为平”一直是李哥庄法庭全庭人员的信仰,为此,他们时刻坚守公平正义,不断提升业务素质,以更高的专业水平服务群众。针对近期涉及农村宅基地、房屋纠纷多、时间跨度长、对抗情绪重等现象,该庭积极组织学习相关法律知识,认真研讨典型、热点、疑难案件,通过制作诉讼明白纸、发放法律宣传单、开展法律咨询、组织群众旁听庭审、为被征地拆迁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等形式,增强农民群众法律意识,深入开展整治“六难三案”活动,严格规范司法行为,做严谨法官,办精品案件,公平公正,让群众心服口服。
做百姓的贴心人
胶东国际机场的建设牵动了一大批人的心,除了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还有一些外地迁来的外乡人,50多岁的赵某就是其中之一。赵某祖籍临沂,十多年前来胶州打工,经亲戚介绍,于1999年花了2000元买了胶东钱某的四间房,本以为子孙后代都会在这里繁衍生息,赵某就将老家的房子卖了,怎料如今胶东房屋价值猛增,钱某一纸诉状将自己告上法庭,要求腾房归还房屋,真是犹如晴天霹雳。一方是祖屋已售,居住十多年的“新房”又不归自己,惶惶不可终日,一方是得理不饶人,千方百计想要赔偿款。办案法官深知,这起案件简单的通过依法判决并不能化解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只能使两家的恩怨越结越深,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法官轮番到双方当事人家里做工作,面对当事人的愤怒、不理解,不急不躁,仔细分析当事人的利益诉求,寻求和解的底线,终于双方就房屋拆迁问题达成一致意见,若房子不拆迁的话,则赵家就一直住在房子内,若房子拆迁的话,拆迁收益两家对半分开。看到房子有了着落,赵某的老伴拉着法官的手激动地说:“你们真是俺们老百姓的贴心人啊,俺一家都忘不了你们。”
近年来,李哥庄法庭积极推进法庭和社区人民调解员的诉前调解和诉讼调解工作,与辖区派出所、司法所、工商所、街道办等部门建立了民事纠纷联合调解机制,充分发挥多方合力,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诉前,降低了当事人纠纷解决成本,减少了进入诉讼程序案件,有效地缓解了法院办案压力,截至目前共诉前调解纠纷120余件,当事人自觉履行率达96.5%。同时,加强同辖区党委、政府及各大中型企业的沟通联系,以司法建议的形式向辖区党委、政府及时反映情况,制作“企业情况记录本”,依法维护和保障辖区内企业的合法权益,千方百计为企业在法律服务层面排忧解难,最大限度地维护空港区域和谐稳定的经济环境。
愿把百姓当亲人
“在法庭工作,与老百姓离得最近,与他们接触得也最多,我们要学会与老百姓将心比心,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威严的法律注入人性的温暖,改善司法形象,提升司法公信力。”李哥庄法庭庭长姜宝刚这样说。
下午四点,这天的案子都已处理完,刘克艳法官刚要喝口水休息一会,庭里来了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领着个四岁左右的小女孩,指名要找刘法官:“俺是幼儿园的司机,这是我们幼儿园的学生,可这俩月孩子爸妈一直没交入托费,也没来接孩子,电话也联系不上,听说孩子爸妈是您给办的离婚,俺就把孩子送这来了,您看着给找找吧。”话音刚落,小伙子就跑走了。刘法官看着身边乖巧的小女孩一阵心酸,当务之急找到孩子爸妈才最要紧。按照原来办理离婚诉讼时双方留下的信息,刘法官带着孩子找到孩子父亲,哪知父亲见到孩子态度冷淡:“孩子都判给她妈了,您给我送来算怎么回事,我都另外成家了,家里还有个孩子,我能把她带回去吗?快走快走!”听了这话,孩子眼泪立马下来了,刘法官知道这会儿再跟孩子父亲讲道理,只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孩子,跟阿姨回家住几天吧,你爸妈这几天忙,过几天就来接你了。”就这样,刘法官将孩子带回自己家,交由婆婆照看。随后的十几天,刘法官一边做孩子父亲的思想工作,一边给孩子母亲打电话,了解到双方是由于抚养费问题出现矛盾,刘法官将双方约到一起进行反复沟通,充分交流调解意见。最后,终于促成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并当即履行:“你们真是人民的好法官!我们当父母的,自感羞愧呀!”
李哥庄法庭大力推广“四心工作法”,要求干警“接待当事人要热心、倾听诉求要耐心、审判案件要细心、解决问题要诚心”,用“四心”换取群众的顺心、安心,并充分发挥巡回法庭的前沿阵地作用,积极开展巡回审判、上门调解、假日法庭、“法律进村屯”、“法官进家门”等系列活动,鼓励干警到村街、到社区、到田间地头、到人民群众中去开庭、判案,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看得见、信得过、靠得住的方式解决纠纷、化解矛盾,让人民群众在诉讼过程中省心、省事、省钱、省时间。
——本文载于2014年11月17日中国网
胶州法院李哥庄法庭负责胶东、李哥庄几个镇办的案件审理,近年来,随着胶东国际机场的正式落户,胶州更将成为内联全国、外接全球的世界级中转枢纽和国际门户,大批企业纷纷入驻,土地和房屋等价值猛增,由此引发的各类纠纷也日益增多。李哥庄法庭直面挑战,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为指导,深入群众,依法办案,为辖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年以来,李哥庄法庭共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500余件, 其中近30%的案件涉及土地流转、房屋所有权确认、房屋买卖合同、房屋拆迁安置补偿、提供劳务受害、企业项目建设中引发的矛盾等,案件调撤率达到76.5%,无一错案,无一涉访、信访案件。
对待百姓“一碗水端平”
今年5月的一天早晨,李哥庄法庭办案法官刚到庭里就看见一起案件的被告黄大妈等在法庭门口,还没等她开口,黄大妈就一连串的发问:“刘法官,你就是这样当法官的?你咋和原告合起伙来欺负俺,你收了他啥好处?原告在村里到处说他赢定了,俺今天就来听听你到底怎么办这个案子?”收好处?这是从何说起?自己可是一根针都没拿过当事人的,这中间肯定有什么误会。暗暗打定主意,办案法官不慌不忙地搬过椅子请黄大妈坐下:“大姨,您坐下慢慢说,这中间肯定有误会,我是一名法官,公公正正是我的原则,这份职业决定我只能站在天平中间,我绝不会偏袒任何一方。”
原来,事情的起因还要追溯到1996年,胶东的王大叔花了2600元买了同村李大叔的六间平房,李大叔也将六间平房及房屋印契、宅基地使用权证交给了王大叔,并请邻居在契约上签名作了证,但因种种原因,双方未就该房屋到相关部门办理产权变更登记,可王大叔一家人一直住在这六间房子里,两家也一直相安无事。近年来,因胶东国际机场建设,胶东街道办事处对辖区内村民所有宅基地房屋进行确权,王大叔这才发现住了十多年的房子无法办理确权手续,于是将李大叔一家人告上法庭。
李哥庄法庭接到这起案件后,经调查发现,李大叔已于2007年因交通事故去世,妻子黄大妈与两个孩子及年迈的公婆生活在一起,生活十分拮据,如今眼看原来卖出去的房子因拆迁价值大增,心里一直过不去这个坎,也想从拆迁款里分一杯羹,王大叔一直没答应。双方因为这事在村里吵过很多次,村委、青岛电视台《真情调解》栏目组纷纷调解也没结果,村里还有好几家像王大叔这种情况的,一直等着看判决结果,也想要打官司。因此,办案法官与村委会协商,将案件在村委会调解,既能化解矛盾,又能给村民上一堂普法课。哪知黄大妈思前想后觉得在村委会开庭丢了面子,认为是法官收了好处故意给自己难堪,这才有了刚开头的那一幕。误会都解释清楚了,办案法官趁机给黄大妈作工作,辩法理,讲人情,终于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握手言和。
“持心如衡,以理为平”一直是李哥庄法庭全庭人员的信仰,为此,他们时刻坚守公平正义,不断提升业务素质,以更高的专业水平服务群众。针对近期涉及农村宅基地、房屋纠纷多、时间跨度长、对抗情绪重等现象,该庭积极组织学习相关法律知识,认真研讨典型、热点、疑难案件,通过制作诉讼明白纸、发放法律宣传单、开展法律咨询、组织群众旁听庭审、为被征地拆迁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等形式,增强农民群众法律意识,深入开展整治“六难三案”活动,严格规范司法行为,做严谨法官,办精品案件,公平公正,让群众心服口服。
做百姓的贴心人
胶东国际机场的建设牵动了一大批人的心,除了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还有一些外地迁来的外乡人,50多岁的赵某就是其中之一。赵某祖籍临沂,十多年前来胶州打工,经亲戚介绍,于1999年花了2000元买了胶东钱某的四间房,本以为子孙后代都会在这里繁衍生息,赵某就将老家的房子卖了,怎料如今胶东房屋价值猛增,钱某一纸诉状将自己告上法庭,要求腾房归还房屋,真是犹如晴天霹雳。一方是祖屋已售,居住十多年的“新房”又不归自己,惶惶不可终日,一方是得理不饶人,千方百计想要赔偿款。办案法官深知,这起案件简单的通过依法判决并不能化解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只能使两家的恩怨越结越深,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法官轮番到双方当事人家里做工作,面对当事人的愤怒、不理解,不急不躁,仔细分析当事人的利益诉求,寻求和解的底线,终于双方就房屋拆迁问题达成一致意见,若房子不拆迁的话,则赵家就一直住在房子内,若房子拆迁的话,拆迁收益两家对半分开。看到房子有了着落,赵某的老伴拉着法官的手激动地说:“你们真是俺们老百姓的贴心人啊,俺一家都忘不了你们。”
近年来,李哥庄法庭积极推进法庭和社区人民调解员的诉前调解和诉讼调解工作,与辖区派出所、司法所、工商所、街道办等部门建立了民事纠纷联合调解机制,充分发挥多方合力,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诉前,降低了当事人纠纷解决成本,减少了进入诉讼程序案件,有效地缓解了法院办案压力,截至目前共诉前调解纠纷120余件,当事人自觉履行率达96.5%。同时,加强同辖区党委、政府及各大中型企业的沟通联系,以司法建议的形式向辖区党委、政府及时反映情况,制作“企业情况记录本”,依法维护和保障辖区内企业的合法权益,千方百计为企业在法律服务层面排忧解难,最大限度地维护空港区域和谐稳定的经济环境。
愿把百姓当亲人
“在法庭工作,与老百姓离得最近,与他们接触得也最多,我们要学会与老百姓将心比心,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威严的法律注入人性的温暖,改善司法形象,提升司法公信力。”李哥庄法庭庭长姜宝刚这样说。
下午四点,这天的案子都已处理完,刘克艳法官刚要喝口水休息一会,庭里来了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领着个四岁左右的小女孩,指名要找刘法官:“俺是幼儿园的司机,这是我们幼儿园的学生,可这俩月孩子爸妈一直没交入托费,也没来接孩子,电话也联系不上,听说孩子爸妈是您给办的离婚,俺就把孩子送这来了,您看着给找找吧。”话音刚落,小伙子就跑走了。刘法官看着身边乖巧的小女孩一阵心酸,当务之急找到孩子爸妈才最要紧。按照原来办理离婚诉讼时双方留下的信息,刘法官带着孩子找到孩子父亲,哪知父亲见到孩子态度冷淡:“孩子都判给她妈了,您给我送来算怎么回事,我都另外成家了,家里还有个孩子,我能把她带回去吗?快走快走!”听了这话,孩子眼泪立马下来了,刘法官知道这会儿再跟孩子父亲讲道理,只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孩子,跟阿姨回家住几天吧,你爸妈这几天忙,过几天就来接你了。”就这样,刘法官将孩子带回自己家,交由婆婆照看。随后的十几天,刘法官一边做孩子父亲的思想工作,一边给孩子母亲打电话,了解到双方是由于抚养费问题出现矛盾,刘法官将双方约到一起进行反复沟通,充分交流调解意见。最后,终于促成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并当即履行:“你们真是人民的好法官!我们当父母的,自感羞愧呀!”
李哥庄法庭大力推广“四心工作法”,要求干警“接待当事人要热心、倾听诉求要耐心、审判案件要细心、解决问题要诚心”,用“四心”换取群众的顺心、安心,并充分发挥巡回法庭的前沿阵地作用,积极开展巡回审判、上门调解、假日法庭、“法律进村屯”、“法官进家门”等系列活动,鼓励干警到村街、到社区、到田间地头、到人民群众中去开庭、判案,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看得见、信得过、靠得住的方式解决纠纷、化解矛盾,让人民群众在诉讼过程中省心、省事、省钱、省时间。
——本文载于2014年11月17日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