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网站
 |  无障碍浏览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官方抖音

《青岛晚报》:扛着国徽村里开庭 蹲在地头调解官司

2015年01月15日
作者:王涛 高颖
打印 分享到:

  上周四上午10时,莱西市沽河街道刁家埠村的一处平房前,村民一边挥舞着农具将摊在地上的玉米粒慢慢铺平,一边不时地被平房里的声音吸引,凑到窗跟前,瞅着一名法官在屋里说着啥。 “快快,进屋听听。 ”十几名村民们急促地踩过玉米粒,发出的“咯吱咯吱”声似乎告诉村民,这里要有大事。进屋凑热闹的农户多了起来,大家拖个角落里落满灰尘的条凳,紧挨着坐下,望着中间的法官。“我是咱莱西法院沽河法庭的副庭长李发旺,以后这间屋就是咱的巡回法庭,大家可以在家门口打官司了。 ”

  不用跑法院,家门口断案,这是法院的便民巡回法庭,在莱西市沽河法庭,这样的巡回法庭共有8处。这些设置在村里田间地头的法庭,也成了李发旺的第二个办公室。在这里李发旺总觉得,既能快速给村民解决纠纷,也会让普法下乡走得更远。

  镜头1 拖“装备”带国徽随处开庭

  时间倒回至上午8时30分。

  李发旺乘坐法院的车,准点到达距离法院10公里之外的沽河法庭。处理完琐事之后,他准备前往刁家埠村向村民宣传巡回法庭。李发旺从办公室拎出一个行李箱,还有个圆形布袋。

  车辆开出法庭,驶入一片庄稼地,在仅容一辆车通行的田间小道曲折颠簸了十余分钟后,停在一片村舍之间。李发旺同书记员抬下行李箱,踩过玉米粒地,进入平房内。慢慢拉开一路上保护周全的行李箱,里面塞满了纸团。剥开其中一个,“原告”的名牌露了出来,接着是“被告”“审判长”“书记员”“人民陪审员”,行李箱底部,还放着一部简易打印机。屋里有三张长桌,李发旺按照法庭样式将桌子摆好,再将名牌摆放在各自的位置。接着他又打开抱了一路的黑色布袋,小心翼翼地拿出里面的国徽,挂在墙的正中央。国徽上方,挂着“莱西市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横幅。

  “这是干啥呢? ”“大爷,过来坐坐吧,我们要在村里开法庭。 ”“开法庭?开啥法庭? ”“就是你有难事,不用去法院,我们法官上门给你服务。”“这敢情好,大老远的,没车,过不去,走路还要半天来。”说着,进门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在村里,我们能审啥案子?除了犯罪要判刑的之外,都可以。赡养、离婚、继承……这些也都是咱村民经常遇到的,还有现在的土地确权,我们有法官在巡回法庭值班,大家有什么事都可以找我们。 ”

  镜头2 老汉上门让法官给“做主”

  “介绍会”结束后,村民四下散去,这时一名老汉蹒跚进了门,“法官! ”李发旺回头一望,“哟,李大爷! ”“法官,俺的案子啊,你看看,能调解不? ”

  李大爷是李发旺在审的一件案子的当事人,他说上世纪50年代初,自己去东北工作,把家里的房子留给了哥嫂居住,他几十年一直在外漂泊。等回到老家,发现哥嫂已经把房子过户到了他们名下。 “前几年俺哥去世了,现在俺回来要房,嫂子说什么也不给。 ”李大爷抓着李发旺的胳膊,嘴里念叨着,“听说你来我们村了,能给调解调解? ”李发旺让村支书联系李大爷的嫂子,可嫂子因为腿伤回家休养了。 “别急,这事能调,不过你俩可都别置气。 ”“我也知道,老房子要确权,也不值几个钱,但就是这口气,咽不下去。 ”“别这么说,都是一家人,抬头不见低头见。开庭的时候给你俩再说说,调解调解。 ”

  镜头3 玉米地现“汽车上的法庭”

  李发旺将装备收好之后放上车,回程依然是颠簸的小路,李发旺一手护着国徽,一手扶住盛放名牌的行李箱。李发旺只要有时间或者有案子,就会去巡回法庭转转,还会像电影里那样,坐在田间地头,给村民开庭审案。

  前段时间,天气不凉,李发旺受理了一件毁坏玉米地的案子。原被告是亲兄弟,父母年纪大了,将家里的玉米地分给了老大。老二不服,趁老大不在,将玉米地的玉米全部收割,之后又种上了新玉米。老大回家发现后,将老二栽种的玉米苗又全拔了,双方为此闹得不可开交。李发旺约好双方当事人,在事发的玉米地附近碰面。李发旺实地勘验了事发现场,结合公安机关提供的玉米地面积、产量及损失等各项数据,确定双方责任。

  勘验完之后,李发旺从车上搬下“装备”,将巡回法庭的横幅挂在车上,车下方放置一个小桌子,用于摆放国徽,之后跟村民借了几个小板凳,在玉米地开庭审案。这一幕让原被告都惊呆了,“法官,这里可以审案子? ”“怎么不可以?只要有国徽和横幅,就表示我们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 ”

  案件审理时,遇到双方说法有争议之处,李发旺回头看看玉米地,或者再到地里走一圈,事实即在眼前。李发旺直接根据田间地头掌握的数据,对双方进行调解,之后兄弟二人握手言和,同意分别拿出一部分钱赔偿对方的损失。

  幕后1 驱车50公里吃了“闭门羹”

  在基层法庭工作的三年间,李发旺发现由于大家对法律了解不够,不少村民有厌讼情绪。 “他们觉得到法院是件很丢人的 事情。 ”一次,李发旺和同事到距离沽河法庭50公里开外的大里村送达法律文书,并对一名当事人进行调查。经过蜿蜒山路一顿折腾后,到了目的地却吃了闭门羹。让他们无奈的不仅是当事人,还有村里的村民。 “我们说来调查些情况,甚至找村委的工作人员,他们置之不理。为了让大家了解法律,学会运用法律,我们就积极利用巡回法庭的作用,让村民们了解,法律是保护他们自身权益的武器。 ”

  幕后2 家门口打官司调成率高

  这几年,巡回法庭开得越来越远,村民们遇到难事也喜欢找法官评评理。有的涉及家产之争,有的则是几百元的小债务。李发旺发现,当有当事人得知在家门口巡回法庭开庭时,有的以前态度强硬,现在一下子都“服软”了。“不少巡回法庭都设在村委,打官司时村民都会知道。 ”李发旺说,“在涉及一些赡养、继承等官司时,有的当事人明知理亏,担心开庭时旁听的人太多,给自己留下不好的口碑,因此在开庭前直接履行了义务。 ”

  临近中午,忙完的李发旺几乎瘫软地趴在桌子上。2004年李发旺来到莱西,从最初的中专老师,到在莱西市政法委工作,再到现在的沽河法庭副庭长。他坦言前两份工作都比法官轻松,“可我觉得,学法律不做法官就像没有圆梦一样。在基层法庭待久了,看到为村民们解决了很多难题,看到大家逐渐放开对法律的‘误解’,我也挺有成就感。 ”李发旺笑着说,“他们都说我太接地气儿了,现在只会说莱西方言,老家泰安话都快忘了。 ”

  10人为12.5万人“护法”

  沽河法庭辖区有两个街道,村民12.5万人。而沽河法庭有3名法官,1名内勤,1名法官助理,2名书记员,2名法警和1名驾驶员,总共10人,法官人均每年审案200多件。

  ——本文载于2014年12月31日《青岛晚报》第13版

《青岛晚报》:扛着国徽村里开庭 蹲在地头调解官司

来源:
2015年01月15日

  上周四上午10时,莱西市沽河街道刁家埠村的一处平房前,村民一边挥舞着农具将摊在地上的玉米粒慢慢铺平,一边不时地被平房里的声音吸引,凑到窗跟前,瞅着一名法官在屋里说着啥。 “快快,进屋听听。 ”十几名村民们急促地踩过玉米粒,发出的“咯吱咯吱”声似乎告诉村民,这里要有大事。进屋凑热闹的农户多了起来,大家拖个角落里落满灰尘的条凳,紧挨着坐下,望着中间的法官。“我是咱莱西法院沽河法庭的副庭长李发旺,以后这间屋就是咱的巡回法庭,大家可以在家门口打官司了。 ”

  不用跑法院,家门口断案,这是法院的便民巡回法庭,在莱西市沽河法庭,这样的巡回法庭共有8处。这些设置在村里田间地头的法庭,也成了李发旺的第二个办公室。在这里李发旺总觉得,既能快速给村民解决纠纷,也会让普法下乡走得更远。

  镜头1 拖“装备”带国徽随处开庭

  时间倒回至上午8时30分。

  李发旺乘坐法院的车,准点到达距离法院10公里之外的沽河法庭。处理完琐事之后,他准备前往刁家埠村向村民宣传巡回法庭。李发旺从办公室拎出一个行李箱,还有个圆形布袋。

  车辆开出法庭,驶入一片庄稼地,在仅容一辆车通行的田间小道曲折颠簸了十余分钟后,停在一片村舍之间。李发旺同书记员抬下行李箱,踩过玉米粒地,进入平房内。慢慢拉开一路上保护周全的行李箱,里面塞满了纸团。剥开其中一个,“原告”的名牌露了出来,接着是“被告”“审判长”“书记员”“人民陪审员”,行李箱底部,还放着一部简易打印机。屋里有三张长桌,李发旺按照法庭样式将桌子摆好,再将名牌摆放在各自的位置。接着他又打开抱了一路的黑色布袋,小心翼翼地拿出里面的国徽,挂在墙的正中央。国徽上方,挂着“莱西市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横幅。

  “这是干啥呢? ”“大爷,过来坐坐吧,我们要在村里开法庭。 ”“开法庭?开啥法庭? ”“就是你有难事,不用去法院,我们法官上门给你服务。”“这敢情好,大老远的,没车,过不去,走路还要半天来。”说着,进门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在村里,我们能审啥案子?除了犯罪要判刑的之外,都可以。赡养、离婚、继承……这些也都是咱村民经常遇到的,还有现在的土地确权,我们有法官在巡回法庭值班,大家有什么事都可以找我们。 ”

  镜头2 老汉上门让法官给“做主”

  “介绍会”结束后,村民四下散去,这时一名老汉蹒跚进了门,“法官! ”李发旺回头一望,“哟,李大爷! ”“法官,俺的案子啊,你看看,能调解不? ”

  李大爷是李发旺在审的一件案子的当事人,他说上世纪50年代初,自己去东北工作,把家里的房子留给了哥嫂居住,他几十年一直在外漂泊。等回到老家,发现哥嫂已经把房子过户到了他们名下。 “前几年俺哥去世了,现在俺回来要房,嫂子说什么也不给。 ”李大爷抓着李发旺的胳膊,嘴里念叨着,“听说你来我们村了,能给调解调解? ”李发旺让村支书联系李大爷的嫂子,可嫂子因为腿伤回家休养了。 “别急,这事能调,不过你俩可都别置气。 ”“我也知道,老房子要确权,也不值几个钱,但就是这口气,咽不下去。 ”“别这么说,都是一家人,抬头不见低头见。开庭的时候给你俩再说说,调解调解。 ”

  镜头3 玉米地现“汽车上的法庭”

  李发旺将装备收好之后放上车,回程依然是颠簸的小路,李发旺一手护着国徽,一手扶住盛放名牌的行李箱。李发旺只要有时间或者有案子,就会去巡回法庭转转,还会像电影里那样,坐在田间地头,给村民开庭审案。

  前段时间,天气不凉,李发旺受理了一件毁坏玉米地的案子。原被告是亲兄弟,父母年纪大了,将家里的玉米地分给了老大。老二不服,趁老大不在,将玉米地的玉米全部收割,之后又种上了新玉米。老大回家发现后,将老二栽种的玉米苗又全拔了,双方为此闹得不可开交。李发旺约好双方当事人,在事发的玉米地附近碰面。李发旺实地勘验了事发现场,结合公安机关提供的玉米地面积、产量及损失等各项数据,确定双方责任。

  勘验完之后,李发旺从车上搬下“装备”,将巡回法庭的横幅挂在车上,车下方放置一个小桌子,用于摆放国徽,之后跟村民借了几个小板凳,在玉米地开庭审案。这一幕让原被告都惊呆了,“法官,这里可以审案子? ”“怎么不可以?只要有国徽和横幅,就表示我们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 ”

  案件审理时,遇到双方说法有争议之处,李发旺回头看看玉米地,或者再到地里走一圈,事实即在眼前。李发旺直接根据田间地头掌握的数据,对双方进行调解,之后兄弟二人握手言和,同意分别拿出一部分钱赔偿对方的损失。

  幕后1 驱车50公里吃了“闭门羹”

  在基层法庭工作的三年间,李发旺发现由于大家对法律了解不够,不少村民有厌讼情绪。 “他们觉得到法院是件很丢人的 事情。 ”一次,李发旺和同事到距离沽河法庭50公里开外的大里村送达法律文书,并对一名当事人进行调查。经过蜿蜒山路一顿折腾后,到了目的地却吃了闭门羹。让他们无奈的不仅是当事人,还有村里的村民。 “我们说来调查些情况,甚至找村委的工作人员,他们置之不理。为了让大家了解法律,学会运用法律,我们就积极利用巡回法庭的作用,让村民们了解,法律是保护他们自身权益的武器。 ”

  幕后2 家门口打官司调成率高

  这几年,巡回法庭开得越来越远,村民们遇到难事也喜欢找法官评评理。有的涉及家产之争,有的则是几百元的小债务。李发旺发现,当有当事人得知在家门口巡回法庭开庭时,有的以前态度强硬,现在一下子都“服软”了。“不少巡回法庭都设在村委,打官司时村民都会知道。 ”李发旺说,“在涉及一些赡养、继承等官司时,有的当事人明知理亏,担心开庭时旁听的人太多,给自己留下不好的口碑,因此在开庭前直接履行了义务。 ”

  临近中午,忙完的李发旺几乎瘫软地趴在桌子上。2004年李发旺来到莱西,从最初的中专老师,到在莱西市政法委工作,再到现在的沽河法庭副庭长。他坦言前两份工作都比法官轻松,“可我觉得,学法律不做法官就像没有圆梦一样。在基层法庭待久了,看到为村民们解决了很多难题,看到大家逐渐放开对法律的‘误解’,我也挺有成就感。 ”李发旺笑着说,“他们都说我太接地气儿了,现在只会说莱西方言,老家泰安话都快忘了。 ”

  10人为12.5万人“护法”

  沽河法庭辖区有两个街道,村民12.5万人。而沽河法庭有3名法官,1名内勤,1名法官助理,2名书记员,2名法警和1名驾驶员,总共10人,法官人均每年审案200多件。

  ——本文载于2014年12月31日《青岛晚报》第13版

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

QINGDAO INTERMEDIATE PEOPLE'S COURT

《青岛晚报》:扛着国徽村里开庭 蹲在地头调解官司

2015年01月15日
作者:王涛 高颖
打印 分享到:

  上周四上午10时,莱西市沽河街道刁家埠村的一处平房前,村民一边挥舞着农具将摊在地上的玉米粒慢慢铺平,一边不时地被平房里的声音吸引,凑到窗跟前,瞅着一名法官在屋里说着啥。 “快快,进屋听听。 ”十几名村民们急促地踩过玉米粒,发出的“咯吱咯吱”声似乎告诉村民,这里要有大事。进屋凑热闹的农户多了起来,大家拖个角落里落满灰尘的条凳,紧挨着坐下,望着中间的法官。“我是咱莱西法院沽河法庭的副庭长李发旺,以后这间屋就是咱的巡回法庭,大家可以在家门口打官司了。 ”

  不用跑法院,家门口断案,这是法院的便民巡回法庭,在莱西市沽河法庭,这样的巡回法庭共有8处。这些设置在村里田间地头的法庭,也成了李发旺的第二个办公室。在这里李发旺总觉得,既能快速给村民解决纠纷,也会让普法下乡走得更远。

  镜头1 拖“装备”带国徽随处开庭

  时间倒回至上午8时30分。

  李发旺乘坐法院的车,准点到达距离法院10公里之外的沽河法庭。处理完琐事之后,他准备前往刁家埠村向村民宣传巡回法庭。李发旺从办公室拎出一个行李箱,还有个圆形布袋。

  车辆开出法庭,驶入一片庄稼地,在仅容一辆车通行的田间小道曲折颠簸了十余分钟后,停在一片村舍之间。李发旺同书记员抬下行李箱,踩过玉米粒地,进入平房内。慢慢拉开一路上保护周全的行李箱,里面塞满了纸团。剥开其中一个,“原告”的名牌露了出来,接着是“被告”“审判长”“书记员”“人民陪审员”,行李箱底部,还放着一部简易打印机。屋里有三张长桌,李发旺按照法庭样式将桌子摆好,再将名牌摆放在各自的位置。接着他又打开抱了一路的黑色布袋,小心翼翼地拿出里面的国徽,挂在墙的正中央。国徽上方,挂着“莱西市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横幅。

  “这是干啥呢? ”“大爷,过来坐坐吧,我们要在村里开法庭。 ”“开法庭?开啥法庭? ”“就是你有难事,不用去法院,我们法官上门给你服务。”“这敢情好,大老远的,没车,过不去,走路还要半天来。”说着,进门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在村里,我们能审啥案子?除了犯罪要判刑的之外,都可以。赡养、离婚、继承……这些也都是咱村民经常遇到的,还有现在的土地确权,我们有法官在巡回法庭值班,大家有什么事都可以找我们。 ”

  镜头2 老汉上门让法官给“做主”

  “介绍会”结束后,村民四下散去,这时一名老汉蹒跚进了门,“法官! ”李发旺回头一望,“哟,李大爷! ”“法官,俺的案子啊,你看看,能调解不? ”

  李大爷是李发旺在审的一件案子的当事人,他说上世纪50年代初,自己去东北工作,把家里的房子留给了哥嫂居住,他几十年一直在外漂泊。等回到老家,发现哥嫂已经把房子过户到了他们名下。 “前几年俺哥去世了,现在俺回来要房,嫂子说什么也不给。 ”李大爷抓着李发旺的胳膊,嘴里念叨着,“听说你来我们村了,能给调解调解? ”李发旺让村支书联系李大爷的嫂子,可嫂子因为腿伤回家休养了。 “别急,这事能调,不过你俩可都别置气。 ”“我也知道,老房子要确权,也不值几个钱,但就是这口气,咽不下去。 ”“别这么说,都是一家人,抬头不见低头见。开庭的时候给你俩再说说,调解调解。 ”

  镜头3 玉米地现“汽车上的法庭”

  李发旺将装备收好之后放上车,回程依然是颠簸的小路,李发旺一手护着国徽,一手扶住盛放名牌的行李箱。李发旺只要有时间或者有案子,就会去巡回法庭转转,还会像电影里那样,坐在田间地头,给村民开庭审案。

  前段时间,天气不凉,李发旺受理了一件毁坏玉米地的案子。原被告是亲兄弟,父母年纪大了,将家里的玉米地分给了老大。老二不服,趁老大不在,将玉米地的玉米全部收割,之后又种上了新玉米。老大回家发现后,将老二栽种的玉米苗又全拔了,双方为此闹得不可开交。李发旺约好双方当事人,在事发的玉米地附近碰面。李发旺实地勘验了事发现场,结合公安机关提供的玉米地面积、产量及损失等各项数据,确定双方责任。

  勘验完之后,李发旺从车上搬下“装备”,将巡回法庭的横幅挂在车上,车下方放置一个小桌子,用于摆放国徽,之后跟村民借了几个小板凳,在玉米地开庭审案。这一幕让原被告都惊呆了,“法官,这里可以审案子? ”“怎么不可以?只要有国徽和横幅,就表示我们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 ”

  案件审理时,遇到双方说法有争议之处,李发旺回头看看玉米地,或者再到地里走一圈,事实即在眼前。李发旺直接根据田间地头掌握的数据,对双方进行调解,之后兄弟二人握手言和,同意分别拿出一部分钱赔偿对方的损失。

  幕后1 驱车50公里吃了“闭门羹”

  在基层法庭工作的三年间,李发旺发现由于大家对法律了解不够,不少村民有厌讼情绪。 “他们觉得到法院是件很丢人的 事情。 ”一次,李发旺和同事到距离沽河法庭50公里开外的大里村送达法律文书,并对一名当事人进行调查。经过蜿蜒山路一顿折腾后,到了目的地却吃了闭门羹。让他们无奈的不仅是当事人,还有村里的村民。 “我们说来调查些情况,甚至找村委的工作人员,他们置之不理。为了让大家了解法律,学会运用法律,我们就积极利用巡回法庭的作用,让村民们了解,法律是保护他们自身权益的武器。 ”

  幕后2 家门口打官司调成率高

  这几年,巡回法庭开得越来越远,村民们遇到难事也喜欢找法官评评理。有的涉及家产之争,有的则是几百元的小债务。李发旺发现,当有当事人得知在家门口巡回法庭开庭时,有的以前态度强硬,现在一下子都“服软”了。“不少巡回法庭都设在村委,打官司时村民都会知道。 ”李发旺说,“在涉及一些赡养、继承等官司时,有的当事人明知理亏,担心开庭时旁听的人太多,给自己留下不好的口碑,因此在开庭前直接履行了义务。 ”

  临近中午,忙完的李发旺几乎瘫软地趴在桌子上。2004年李发旺来到莱西,从最初的中专老师,到在莱西市政法委工作,再到现在的沽河法庭副庭长。他坦言前两份工作都比法官轻松,“可我觉得,学法律不做法官就像没有圆梦一样。在基层法庭待久了,看到为村民们解决了很多难题,看到大家逐渐放开对法律的‘误解’,我也挺有成就感。 ”李发旺笑着说,“他们都说我太接地气儿了,现在只会说莱西方言,老家泰安话都快忘了。 ”

  10人为12.5万人“护法”

  沽河法庭辖区有两个街道,村民12.5万人。而沽河法庭有3名法官,1名内勤,1名法官助理,2名书记员,2名法警和1名驾驶员,总共10人,法官人均每年审案200多件。

  ——本文载于2014年12月31日《青岛晚报》第13版

《青岛晚报》:扛着国徽村里开庭 蹲在地头调解官司

来源:
2015年01月15日

  上周四上午10时,莱西市沽河街道刁家埠村的一处平房前,村民一边挥舞着农具将摊在地上的玉米粒慢慢铺平,一边不时地被平房里的声音吸引,凑到窗跟前,瞅着一名法官在屋里说着啥。 “快快,进屋听听。 ”十几名村民们急促地踩过玉米粒,发出的“咯吱咯吱”声似乎告诉村民,这里要有大事。进屋凑热闹的农户多了起来,大家拖个角落里落满灰尘的条凳,紧挨着坐下,望着中间的法官。“我是咱莱西法院沽河法庭的副庭长李发旺,以后这间屋就是咱的巡回法庭,大家可以在家门口打官司了。 ”

  不用跑法院,家门口断案,这是法院的便民巡回法庭,在莱西市沽河法庭,这样的巡回法庭共有8处。这些设置在村里田间地头的法庭,也成了李发旺的第二个办公室。在这里李发旺总觉得,既能快速给村民解决纠纷,也会让普法下乡走得更远。

  镜头1 拖“装备”带国徽随处开庭

  时间倒回至上午8时30分。

  李发旺乘坐法院的车,准点到达距离法院10公里之外的沽河法庭。处理完琐事之后,他准备前往刁家埠村向村民宣传巡回法庭。李发旺从办公室拎出一个行李箱,还有个圆形布袋。

  车辆开出法庭,驶入一片庄稼地,在仅容一辆车通行的田间小道曲折颠簸了十余分钟后,停在一片村舍之间。李发旺同书记员抬下行李箱,踩过玉米粒地,进入平房内。慢慢拉开一路上保护周全的行李箱,里面塞满了纸团。剥开其中一个,“原告”的名牌露了出来,接着是“被告”“审判长”“书记员”“人民陪审员”,行李箱底部,还放着一部简易打印机。屋里有三张长桌,李发旺按照法庭样式将桌子摆好,再将名牌摆放在各自的位置。接着他又打开抱了一路的黑色布袋,小心翼翼地拿出里面的国徽,挂在墙的正中央。国徽上方,挂着“莱西市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横幅。

  “这是干啥呢? ”“大爷,过来坐坐吧,我们要在村里开法庭。 ”“开法庭?开啥法庭? ”“就是你有难事,不用去法院,我们法官上门给你服务。”“这敢情好,大老远的,没车,过不去,走路还要半天来。”说着,进门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在村里,我们能审啥案子?除了犯罪要判刑的之外,都可以。赡养、离婚、继承……这些也都是咱村民经常遇到的,还有现在的土地确权,我们有法官在巡回法庭值班,大家有什么事都可以找我们。 ”

  镜头2 老汉上门让法官给“做主”

  “介绍会”结束后,村民四下散去,这时一名老汉蹒跚进了门,“法官! ”李发旺回头一望,“哟,李大爷! ”“法官,俺的案子啊,你看看,能调解不? ”

  李大爷是李发旺在审的一件案子的当事人,他说上世纪50年代初,自己去东北工作,把家里的房子留给了哥嫂居住,他几十年一直在外漂泊。等回到老家,发现哥嫂已经把房子过户到了他们名下。 “前几年俺哥去世了,现在俺回来要房,嫂子说什么也不给。 ”李大爷抓着李发旺的胳膊,嘴里念叨着,“听说你来我们村了,能给调解调解? ”李发旺让村支书联系李大爷的嫂子,可嫂子因为腿伤回家休养了。 “别急,这事能调,不过你俩可都别置气。 ”“我也知道,老房子要确权,也不值几个钱,但就是这口气,咽不下去。 ”“别这么说,都是一家人,抬头不见低头见。开庭的时候给你俩再说说,调解调解。 ”

  镜头3 玉米地现“汽车上的法庭”

  李发旺将装备收好之后放上车,回程依然是颠簸的小路,李发旺一手护着国徽,一手扶住盛放名牌的行李箱。李发旺只要有时间或者有案子,就会去巡回法庭转转,还会像电影里那样,坐在田间地头,给村民开庭审案。

  前段时间,天气不凉,李发旺受理了一件毁坏玉米地的案子。原被告是亲兄弟,父母年纪大了,将家里的玉米地分给了老大。老二不服,趁老大不在,将玉米地的玉米全部收割,之后又种上了新玉米。老大回家发现后,将老二栽种的玉米苗又全拔了,双方为此闹得不可开交。李发旺约好双方当事人,在事发的玉米地附近碰面。李发旺实地勘验了事发现场,结合公安机关提供的玉米地面积、产量及损失等各项数据,确定双方责任。

  勘验完之后,李发旺从车上搬下“装备”,将巡回法庭的横幅挂在车上,车下方放置一个小桌子,用于摆放国徽,之后跟村民借了几个小板凳,在玉米地开庭审案。这一幕让原被告都惊呆了,“法官,这里可以审案子? ”“怎么不可以?只要有国徽和横幅,就表示我们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 ”

  案件审理时,遇到双方说法有争议之处,李发旺回头看看玉米地,或者再到地里走一圈,事实即在眼前。李发旺直接根据田间地头掌握的数据,对双方进行调解,之后兄弟二人握手言和,同意分别拿出一部分钱赔偿对方的损失。

  幕后1 驱车50公里吃了“闭门羹”

  在基层法庭工作的三年间,李发旺发现由于大家对法律了解不够,不少村民有厌讼情绪。 “他们觉得到法院是件很丢人的 事情。 ”一次,李发旺和同事到距离沽河法庭50公里开外的大里村送达法律文书,并对一名当事人进行调查。经过蜿蜒山路一顿折腾后,到了目的地却吃了闭门羹。让他们无奈的不仅是当事人,还有村里的村民。 “我们说来调查些情况,甚至找村委的工作人员,他们置之不理。为了让大家了解法律,学会运用法律,我们就积极利用巡回法庭的作用,让村民们了解,法律是保护他们自身权益的武器。 ”

  幕后2 家门口打官司调成率高

  这几年,巡回法庭开得越来越远,村民们遇到难事也喜欢找法官评评理。有的涉及家产之争,有的则是几百元的小债务。李发旺发现,当有当事人得知在家门口巡回法庭开庭时,有的以前态度强硬,现在一下子都“服软”了。“不少巡回法庭都设在村委,打官司时村民都会知道。 ”李发旺说,“在涉及一些赡养、继承等官司时,有的当事人明知理亏,担心开庭时旁听的人太多,给自己留下不好的口碑,因此在开庭前直接履行了义务。 ”

  临近中午,忙完的李发旺几乎瘫软地趴在桌子上。2004年李发旺来到莱西,从最初的中专老师,到在莱西市政法委工作,再到现在的沽河法庭副庭长。他坦言前两份工作都比法官轻松,“可我觉得,学法律不做法官就像没有圆梦一样。在基层法庭待久了,看到为村民们解决了很多难题,看到大家逐渐放开对法律的‘误解’,我也挺有成就感。 ”李发旺笑着说,“他们都说我太接地气儿了,现在只会说莱西方言,老家泰安话都快忘了。 ”

  10人为12.5万人“护法”

  沽河法庭辖区有两个街道,村民12.5万人。而沽河法庭有3名法官,1名内勤,1名法官助理,2名书记员,2名法警和1名驾驶员,总共10人,法官人均每年审案200多件。

  ——本文载于2014年12月31日《青岛晚报》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