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报》2021年4月19日
守善不移霞满天
——记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法院速裁团队负责人刘善霞
樊艳潮 胡科刚
她不是医生,却有着“望闻问切”的深厚功力,经她“把脉”过的案件,不管多么疑难复杂,总能被她开出的一剂“良方”药到病除,堪称妙手回春。
她不会相声,却身怀“说学逗唱”的独门绝技,进入她专场的当事人,不管来时多么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几个回合下来,总能释怀,笑着离开。
初识刘善霞,戴着一副宽边眼镜,身形高挑,皮肤白净,很容易被她温婉娴静的外表“欺骗”。只有“交手”之后才能真切感受到她炉火纯青的调解技巧和春风化雨般的沟通能力。
她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
人生的三级跳
有人或许以为刘善霞的成绩得益于她的久战沙场、经验老到,然而,与长期奋战在审判一线的法官相比,她进入法院只有9年时间,只能算一名“新兵”。
为了给丈夫省律师费,她顺便考了个司法考试。
2005年,刘善霞还是一名企业的高级白领。在上海做生意的丈夫,时常因公司遇到纠纷回山东请律师,千里迢迢到南方帮忙处理法律问题,代理诉讼。
有次问丈夫请律师需要的费用时,她惊住了。“如果我给丈夫的公司做法务,既能省下律师费,还能在身边陪伴他,当他的得力助手,岂不一举两得。”刘善霞琢磨着。
并非科班出身的刘善霞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辞去工作,一边照顾年幼的儿子,一边准备国家司法考试。
有着“天下第一考”之称的国家司法考试,许多法学科班出身的人都对它望而生畏,极低的通过率把很多人“挡在门外”。
但刘善霞有股子狠劲,硬是凭着自己没日没夜的努力,在第一次考试失败后,2009年第二次考试,高分通过,并成为了一名律师。
几年的律师生涯,刘善霞积累了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她开始不满足做一名律师,并萌生起了“法官梦”。
2012年,刘善霞毅然放弃风生水起的律师职业,带着对法治的信仰和追求,考入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法院,成为了一名法官。
法院工作的第一站,刘善霞就来到了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城郊人民法庭,这里号称“三最”:案件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审理难度最大,很多案件往往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勇于接受挑战的她,再一次彰显了她的“韧劲儿”和“狠劲儿”。“不懂就问,不会就查,不熟就练”,这是刘善霞对自己定下的要求,别人用来休息的时间,刘善霞都用在了学习和加班上。
在这里,刘善霞一干就是9年,从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到任职城郊法庭庭长,刘善霞一路走来,从容面对。
在案件中点亮人生
她用烹洗织绣的芊芊玉手裁断是非、平息纷争。刘善霞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温柔与严谨,撑起了公平正义。
多年的办案经历,刘善霞深切体会到,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真正认你是法官。
2014年夏天,刘善霞审理了一起女方第三次起诉离婚的案件。
前两次起诉离婚,由于男方拒不到庭、坚决不同意离婚,这桩婚姻,始终没能离。
第三次开庭,男方仍旧没有到庭。
女方带着孩子来到法庭,目光呆滞,情绪几近崩溃,声嘶力竭地说:“刘法官,如果你把孩子判给我,我就去死!我连个住的地方也没有,自己都养不活,没能力拉扯孩子。”
站在绝望母亲身后的,是年仅10岁的孩子,穿着皱巴巴的衣服,头发乱蓬蓬的,一双小手紧紧地把着楼梯扶手,幼小的脸上写满了惊慌。
为妥善处理案件,刘善霞先后3次走访社区,终于见到了男方。在脏乱不堪的客厅里,男方满脸怒气,不但明确表示不要孩子,还让这个找上门来的法官少管闲事,扬言敢判离婚就跟她没完。
刘善霞找到社区的干部,了解男方父母的情况,看看老人能否抚养孩子。从社区干部处得知,男方酗酒成性、长期赌博,不但打老婆孩子,还经常到父母家里闹,为了躲避这个“逆子”,老两口把唯一的房子都卖掉了。
这样的家庭,让年仅10岁的孩子失去了依靠,成了天天泡网吧的“问题少年”。
一边是酗酒赌博、不尽家庭义务和孝道的父亲,一边是被婚姻折磨得失去理智的母亲,孩子该交给谁抚养成了难题。
刘善霞并未放弃,继续深入调查,最终找到突破口。男方虽然人不靠谱,但却有一份工作,有稳定收入。
经过深思熟虑,加上刘善霞同样身为母亲的直觉,她认为女方还是很爱这个孩子的,于是她决定做工作,让女方抚养孩子。
与此同时,为保障女方和孩子的权益,刘善霞先后3次找到男方单位,调取其收入证明。前两次,单位不配合。第3次,她带着录像机,找到单位负责人,终于让单位出具了男方月收入8000元的证明。
之后,经过多次促膝长谈,女方同意抚养孩子。法院判令男方每月支付抚养费2500元。
来拿判决书那天,孩子的衣服干净了很多,不停地对刘善霞说:“谢谢大姨。”
爱让司法有力量
基层法庭审理的大多是些“张家长、李家短”的琐碎案件。案子看似很小,背后隐藏的却是错综复杂的矛盾纠纷,连接着的是千家万户的安宁。
“如果婚姻是因为爱而结合,那么离婚就是一次为爱转身,你的幸福需要自己成全。”这样温情的法官寄语,在刘善霞撰写的婚姻纠纷法律文书中常常出现。
“法官寄语,就是使用人性化、简洁明了的语言,在裁判文书末尾对当事人进行教育,使其感受到司法的关怀与温暖。”刘善霞对徒弟赵兰倩说。
与其他纠纷相比,家事纠纷在人身、财产权益的背后牵涉了更多伦理和情感纠葛,为此,在刘善霞的努力推动下,东港区法院积极转变家事审判理念,将“人情味”注入案件审理的始终。
一方面,在家事审判中引入心理干预机制,联合妇联成立“婚姻家庭辅导中心”,对家事案件联动调处,为当事人提供个性化心理辅导,及时化解不良情绪。另一方面,东港区法院延伸司法触角,实行婚姻冷静期、法官寄语、判后回访等制度,使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人文关怀,最大限度实现“和”的效果。
在基层一线,办案子除了懂法律,还要懂艺术。
审理民事案件,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当事人,需要不同的处理思路和方法来解开他们的心结。只有把群众当亲人,他们才能信任法律、信任法官。借鉴心理学原理和中医理论,刘善霞自创了一套“说、学、逗、唱”交流法和“望、闻、问、切”断案法,成功化解了一批批复杂案件。
2016年,73岁的退休干部老秦租了一间房子卖茶叶,后来因为水管破裂,老秦刚装修好的房子和茶叶被水泡坏了,损失十几万元。找房东索赔未果,便拒绝缴纳房租。房东起诉到法院,要求解除合同,索要房租6万元。
老秦提起反诉,要求房东赔偿茶叶、装修损失14万元。官司一打就是两年,经过一审、二审,最终,法院判决解除合同,老秦支付房东房租2万元,房东赔偿老秦8万元。
不料,房东把这8万元赔偿款打到法院账户后,接着采取了查封保全。原来,老秦当了被告后,气得在房门上锁了一把大锁,造成房屋两年闲置。房东第2次把老秦告上法院,索要两年期间的租金损失。
这把大锁,也把老秦的心紧紧地锁了两年。两年来,他一边打官司、一边到处告、到处闹,对法院和原审法官极度不满。
这件棘手的案子来到刘善霞手里。
70多岁的老人,打了两年官司,一分钱没拿到。见到刘善霞的第一面,就来了一个“下马威”,劈头盖脸地问:“你是什么级别,凭什么审我的案子?”
对此,刘善霞早有准备,她已提前找原审法官进行了沟通,得知老秦退休前是处级干部,脾气大得很。
刘善霞放低姿态,耐心解释。开庭前的半个月里,老秦隔几天就来法庭一趟,一见面就面红耳赤。
每次刘善霞都慢慢把他稳下来,给他倒杯水,耐心听他诉说委屈。几次接触后,她抓住了案件的症结,因为茶叶价值不好认定,多次鉴定,导致审限延长,老秦的气主要是在这里。
开庭当天,刘善霞给老秦充分的时间诉苦,让他把话说完、说透。一开庭就是3个多小时,中午12点多才结束。
走出法庭,老秦激动地握住刘善霞的手说:“闺女,我打了两年官司,我头一回儿受这种待遇,该说的,今天我都说完了。案子怎么办,大爷都听你的!”
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案件顺利办结。来法院退诉讼费时,老秦说:“闺女,之前我每次来法院,你都给我倒茶,你大姨一直夸你;我又弄了一间茶庄,改天到大爷那去,我请你喝最好的茶。”
让正义更快一步
包工头张某气喘吁吁地叹气道:“大过年的来堵我!你们还真抗冻!”这是发生在今年春节前的一幕。
公平正义不仅要实现,更要以最快的速度实现。矛盾纠纷要化解,更要源头化解、前端化解。
2020年年底,刘善霞被安排担任速裁团队负责人。直接站到了矛盾纠纷的最前沿。
刚到诉前调解团队不久,刘善霞就受理了一起12名农民工起诉包工头的讨薪案件。这些农民工刮腻子的工资款,少的1000多元、多的1万多元,包工头躲着不收传票。
此时已经临近春节,如按正常程序处理,年前难以开庭结案,农民工过不了安稳年。腊月廿二那天,得知包工头张某在山东莒县揽了工程,刘善霞当机立断,换上平底鞋,带上助理和法警直奔工地。
张某的“反侦查能力”十分强,见到警车就溜走了。现场的工人吱吱呜呜不肯说,她们接连两次都扑了空。刘善霞改变了策略,果断把警车开走,徒步走进建筑工地大楼,在张某上楼的必经之地蹲点守候。
两个多小时过去,衣着单薄的四个人浑身已经冻透。功夫不负有心人,眼看天色擦黑,张某放松警惕,终于露面了,当刘善霞高声喊到他的名字时,他直接来了一句:“你们还没走?”“大过年的来堵我!你们还真抗冻!”
就这样,12起案件现场调解,包工头张某掏出3000多元现金,剩下8万多元拖欠的工资款,于腊月廿八前全部付清。
矛盾纠纷前端化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要付出百倍努力。今年3月初,某小区128名业主状告某房地产公司,称2013年购买的房子,至今没办理房产证,要求判令房产公司配合办证,并支付迟延办证违约金共300多万元。期间,小区居民多次集体上访,经法院诉前反复调解,房地产公司丝毫没有诚意,说业主不交维修基金,公司经营困难,拒不配合。
眼看调解无望,刘善霞带领速裁团队人员连续3天加班开庭,每天工作到凌晨12点,想尽快判决促成履行。128份判决书拟好后,刘善霞又考虑,房地产公司经营已经陷入困境,业主最想要的结果其实是尽快拿到房产证,一旦判下来,房地产公司可能仍然拖延履行,所谓的几百万元违约金也不过是“水中花、镜中月”。
于是,刘善霞再一次尝试做起调解工作,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一致,业主放弃了违约金诉求,房产公司同意尽快配合办理房产证。为方便群众、速战速决,她带领干警来到小区物业,现场办公打协议,100多人排着队,逐人、逐案签字确认。所有签字完成,已是晚上7点。
这个案件,从庭审结束到达成调解,用时仅10天。现场业主围着法官们说:“真没想到,我们七八年没解决的问题,你们这么快就给办完了。”
一桩桩纠纷化解的背后,是众多法院人艰辛的付出和对公平正义的守候。近年来,东港区法院年均受理案件2万余件,速裁团队承担了全院65%的民商事案件办案任务。2020年,结案最多的“李治升团队”1名法官、1名助理、2名书记员、1名调解员,结案1300件。速裁法官平均每天要开4到8个庭,类型化案件半天能开到25个庭,白天没有时间撰写裁判文书,晚上团队所有人员自发加班。
即便是这么忙,刘善霞依然要抽出时间外出调查、社区调解。刘善霞就是要把法律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
进入法院工作9年来,刘善霞审结各类案件2300余件,是院里的办案状元。她工作也得到组织的认可和肯定,先后荣获“山东省人民满意政法干警”“日照市十佳女法官”“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被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个人二等功”。
法槌起落间,责任千钧重。“老百姓官司打到法院,就是把希望寄托给了法院和法官,而法官要做的,绝不是简单地套用法条、一判了之,必须要给老百姓一个说话讲理的地方,必须把案结、事了、人和作为工作追求,必须旗帜鲜明地为正义护航,必须把案件判公、把人心判暖,努力让司法裁判有是非、让司法有温度、有力量,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刘善霞的眼中闪烁着温暖的光。
(文中当事人均系化名)
“案经她手,放心”
□ 法官 魏培培 口述 樊艳潮 整理
如果让我给刘庭长加个标签,我想我会用“零差评”这个词吧。因为提起刘善霞,无论是领导、同事,还是当事人、律师,都对她赞不绝口。大家对她的一致评价是——“案经她手,放心”。
初识刘庭长,是在城郊法庭的办公室,她那爽朗的笑声,让我感觉如沐春风。其实刚进法院时,我就知道刘善霞这个名字,只听说她是全院办案标兵,口碑好、业务棒,许多像我一样的法官助理,都特别希望能加入她的团队。带着好奇,我很认真地观察着刘庭长,相处久了,我发现这个如春风般温暖的女子真的“不简单”。
刘庭长是个敢想敢干的人。城郊法庭位于城乡接合部,在她之前,几乎没有女法官在这里工作过,而她,在这里一待就是9年。除夕前一天,她仍辗转工地为农民工讨要工资;她苦口婆心劝和了感情破裂的夫妻,自己却累到口舌生疮、不能发声;她每晚加班已是家常便饭。
在我的印象里,刘庭长工作中很少穿高跟鞋,有一次闲聊起来,她跟我讲述了其中的故事。
初到法庭时,她受理了一起离婚纠分案件,男方不想离婚,躲着不收传票,导致送达遇到了困难。她和法警驱车来到了男子的住处,并上前敲门。门缓缓打开,只见这个当事人手里举着一把菜刀追了出来,“早看见你们的车了,谁敢让我离婚,我就杀了谁!”
刘庭长说,当天她穿着高跟鞋,一步四五个台阶往楼下跑,跑掉了鞋,还差点崴了脚。从那以后,她就默默收起了高跟鞋。刘庭长说得轻描淡写,说到自己跑掉鞋子的狼狈样时,还哈哈大笑起来,但我却感受到了一个优秀法官成长的不易。虽然工作辛苦,但她从不抱怨。
刘庭长是个严谨又专业的人。她从一名企业白领成为一名律师,又从一名律师考入法官队伍,在法院工作的时间其实并不是很长,但她却用“加速度”干出了傲人的业绩。多年来,她审理的案件调撤率高、上诉率低、无发回改判。
刘庭长说,刚开始面对疑难复杂案件,她也很紧张,有一次,在一个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的开庭现场,当事人竟然把施工材料抬到了审判台上。为了尽快厘清事实办好案件,白天硬着头皮审,晚上咬紧牙关学!经历了无数个日夜,她把全院的民商事裁判文书几乎看了个遍,并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建立了自己的资料库。成为她的助理后,她把自己整理的资料给了我一份,对于一个办案新手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份攻略和指南。
现在的刘庭长,真正成为了行家里手,连兄弟法院的同事都经常打电话向她请教案子。我也是在她的悉心指导下,正式成为了一名员额法官。
刘庭长是个古道热肠的人。她的办公室里总是人来人往,谁有个拿不准的案子,都会去找她商量,向她请教,而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助别人分析案情、整理思路,还经常把自己整理的各种文书、案例等分享给同事们。有时候同事遇上疑难复杂案件,她还会主动参与合议庭,帮助解决矛盾纠纷。
对待同事是这样,对待当事人更是这样。只要是刘庭长经手的案子,不仅案结,更要事了。今年年初,刘庭长调到了速裁庭,没多久,100余户业主来到法院状告房地产公司要求办理房产证。其实,房产手续不全,不符合办证条件,一判了之也没有错,但刘庭长跑房管部门、跑社区、跑被告公司,来来回回十几次,最终圆满地化解了纠纷,办理房产证的事,就此有了着落。
类似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许多老问题,到了刘庭长手里,最终都能很好地得到解决。而这些背后,有我们看不见的艰辛、付出和汗水。
“刘善霞法官的工作顶尖的榜(棒)。”这是一个名为“往事随风”的当事人曾在我们法院官方微信上留下的评语,这是普通老百姓对一名法官由衷的赞美。从刘庭长身上,我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