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法院对司法网拍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8年10月24日 | ||
青州法院自去年开展司法网拍以来,现已在阿里拍卖平台进行网拍121次、累计成交金额9941万元,在为群众提供便利的同时,初步破解了被执行人财产变现难题。但青州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发现,司法网拍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一是专业程度不高。传统的司法拍卖由法院技术室统一组织实施,已形成一整套职责明确、流程规范的制度体系。但在开展司法网拍后,主体工作及流程均由各执行实施团队主导负责,碍于团队内部负责人员能力、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导致部分司法网拍专业化程度不高。比如,有的干警网拍业务不精,对咨询回复敷衍了事,有的拍品信息标注不全、位置登记错误,等等。 二是拍品存在瑕疵。基于司法网拍因查封、扣押等启动的特殊性,部分网拍物品尤其是房产、车辆等存在较大瑕疵,如有的网拍房地产成交后无法立即腾倒,或是存在长期租赁的情况,导致竞拍成功后买受人短期内无法实际占有、使用。 三是过户费用不明。与一般的动产拍卖相比,网拍房产、车辆等在拍卖后需要办理过户手续,但因被执行人下落不明等原因,过户产生的全部税款、过户费用等都需由买受人自行承担。另外,有的网拍房产还需要缴纳契税及拖欠的物业费等,有的网拍车辆还需要缴纳停车费、违章罚款等,潜在费用不透明。 四是宣传力度不够。长期以来,基于传统的“厌讼”习惯,大部分群众对司法网拍持围观态度,主动参与司法网拍的意愿不强;部分群众对司法网拍的性质认识不清,将司法网拍视为传统的网购。司法网拍全流程网络化的信息发布方式,导致部分群众无法及时了解拍卖信息。 针对上述问题,青州法院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规范司法网拍程序。将司法网拍统一收归司法技术部门管辖或由其审核把关,以增强网拍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减少因执行实施团队各自负责造成的基础性失误。二是规范竞买公告内容。全面客观地展示网拍物品,详细注明网拍物品尤其房产、车辆的实际占有和使用情况,以及潜在的契税、欠费、罚款等相关信息,保障竞拍网民的知情权。三是加大司法网拍宣传力度。在诉讼各流程环节,加强司法网拍宣传,引导社会公众理性认识司法网拍,自觉维护法律权威;通过法院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司法网拍信息,及时、准确反馈公众建议咨询,充分调动参拍积极性。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