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记事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8年08月13日 | ||
昨日立秋。一叶落而天下知秋,指的是梧桐叶。早晨通常都是兵荒马乱地赶赴各自的目的地,自然没有闲暇观察是否有树叶飘落,相传宋朝时期,立秋这天,太史官早早就守在了宫殿之外,眼睛紧紧地盯着院子里的梧桐树。一阵风来,一片树叶离开枝头,太史官立即高声喊道:“秋来了!”一人接着一人报,秋来之声便传遍天下。 相较于落叶,我们更关心凉风的渐起。溽热暑期漫漫,被汗水浸透的长发,空调房外满身缭绕的热气,每天洗不完的衣衫,如影随形的潮湿闷热,让这段日子不值得留恋。人们见面打招呼的语言更多地集中在天气上:“什么时候能凉快点?”所以人们对秋的期盼格外殷切,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立秋这天终于到了,而期盼多日的凉风似乎并没有来。 从夏到秋的转变,来得太悄悄,停在书面上,留在人心里。夏未尽,秋已来,恰在三伏最热天,对此时的节气变化,我想只能用“呵呵”二字表达那说不尽道不完的失落和无奈了。 尽管暑热依然蒸腾,毕竟节气已到,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习俗还是要温习起来。啃秋,贴秋膘,称重,是立秋三大风俗。贴秋膘以吃肉为最适宜,汪曾祺在《贴秋膘》里描述了北京人吃烤肉贴秋膘的热闹场景:“因为炙子颇高,只能站着烤,或一只脚踩在长凳上。大火烤着,外面的衣裳穿不住,大都脱得只穿一件衬衫。足蹬长凳,解衣磅礴,一边大口地吃肉,一边喝白酒,很有点剽悍豪霸之气。满屋子都是烤炙的肉香,这气氛就能使人增加三分胃口。平常食量,吃一斤烤肉,问题不大。吃斤半、二斤、二斤半的,有的是。自己烤,嫩一点,焦一点,可以随意。而且烤本身就是个乐趣。”字里行间流露出“生活是很好玩的”随性豁达的意境,我想人能活到摆脱“人生实苦”的窠臼,拥有自由、有趣的灵魂实乃大幸。 条件有限,虽不能吃烤肉,好在旁边有家不错的羊汤店。于是呼朋引伴,吃伏羊,贴秋膘去喽。一行人顶着似火骄阳,缠着满身热气,带着完成某种仪式的虔诚感,来到了羊汤店。羊肉、羊血、羊的胃、肠、心、肝、肺、腰等内脏切成的条条块块,装在香气四溢的汤盆里,端上了桌。熟人之间,也没什么客气的。各自盛上满满的一碗,就着圆圆的面饼火烧,气氛显得那么地旁若无人。 将至饭毕,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路上行人纷纷躲避檐下。雨来得太突然,猜想它走得也突然,索性在饭馆里闲聊避雨,很有一种“把酒话桑麻”的闲适。结果这雨势头不减,不能再久留了,毕竟还有无尽的工作等着我们呢,滴滴一辆车来救场,车在路上驶过,好似快艇划过海面,溅起浪花无数。古人说,立秋一场雨,则是“顺秋”,天气会越来越凉爽宜人,所以这是一场秋日喜雨。赶上这场雨的我们都很振奋,看来秋天的凉爽有盼头了。 雨停了,秋雨没有赶走夏日的燥热,反而更加的闷热,真个“天似蒸笼,笼盖四野”!在期盼和失望之间起伏,人不免有点泄气,看来,我们还要在秋天里热很久,毕竟还在伏天里呢。 等风来,静静地。 作者:研究室 周静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