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随笔

在诗里,他的灵魂得以栖息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年06月24日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引发思绪、观察世俗、交友合群,也可以抒发内心的积郁,让窘困的灵魂暂时进入诗的世界,独享一份安宁静谧。历史上,有这样一位政治家,面对人生失意,在诗里重新寻得了灵魂的休憩。

    他就是著名的“拗相公”王安石,作为北宋时期的历史人物,千百年来一直饱受争议。出生即不凡,年少登科春风得意,却骨子里带着执拗,坚持做了16年地方官,政绩裴然,积累了宝贵基层工作经验。直至宋神宗继位,血气方刚年轻有为,拉起改革变法的帷幕。“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他本可以选择一条舒适的道路,做个安稳的太平官走完这一生,但他没有。举世皆醉他独醒,透过现象看到了繁荣的北宋之下隐藏的问题和弊病。“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他决定尽最大努力只为让自己无悔,主动扛起家国重任,只要是他认准的事情,他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变法一经提出阻力重重,面对质疑、诽谤、污蔑、谣言,他坚持自我,舌战群儒,这一切都源于他几十年地方工作经验的自信。然而,出发点是好的,却在执行环节出现种种差错,面对百姓的怨言、神宗的动摇,他对自己终是产生了怀疑。他失落痛苦,主动罢相,告老还乡,退居江宁农村,却无时无刻不牵挂朝中政事。当他第二次被启用时,离开江南的路上,他创作了文学史上的名篇《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首诗里,早已没有了春风得意的感觉,反而流露出一丝担忧,面对回京以后的险恶斗争,他该如何自处、如何应对呢。如其所料,朝中环境的变化,变法已然是不能继续了,加之独子王雱去世、新法渐次被废除,一个一个的打击让这位年近花甲的老人不看重负,他再次罢相,彻底退出了险恶的政治斗争。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想不到他早年写的《明妃曲》竟一语成谶。他从无害人之心,却让更多的人流离失所;他一生为国为民,却落得一个人孤独寂寞。面对人生失意,他以诗言志,胸中跌宕起伏的情感在如椽巨笔下喷涌而出,写下“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的正直格言。句句咏杏花,实则是他诉说自己的坚持,宁肯生在人烟稀少的北陂,无人赏识如雪般吹落入水,也胜过在南陌与众人同流合污被碾作尘土。他将杏花自比,与这一艺术形象合二为一,写出了他内心的坚守,他的孤傲,他的执拗。

    在宁静而充满烟火气的江宁农村,他陶醉于乡村的美景,骑着毛驴缓缓归家,参禅悟道,注经释文,在佛理中涤荡心灵,心态逐渐平和。盖了几间房屋,种了一些树木,凿了一个小池塘,取名“半山园”,他的灵魂终于在此栖息。晚年的诗歌,有很大一部分是描绘自然山水景物,兼融佛道,意境空灵,饶有画意,表达出一种远离政治后的淡然闲适心境。“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北山》)诗中美好的自然山水风光,实质是诗人淡寂闲适心理的外在表现,诗情与画意相结合,一动一静,细腻工巧,将山水景物渲染地生机盎然,富有活力。

    “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政治上的失意造就了诗歌艺术上的高度,王安石晚年的诗歌作品成就极高,以其独特的风格在北宋诗坛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操劳半生,尽管依然心系国家大事,终是在诗里寻得一方宁静,他的灵魂终于在此栖息。

     转瞬千年,王安石的诗歌依然在文学史上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而其背后的人格精神,也让今天的我们无限仰慕与崇敬。

作者:王珊

关闭

版权所有:潍坊市潍城区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福寿西街2799号 电话:0536-8185092 邮编:26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