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周刊》: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潍坊寒亭法院历史发展小记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9年10月30日 | ||
寒亭区是沿海开放城市潍坊市市辖区之一,总人口40余万,是潍坊风筝的发源地和全国三大木版年画产地之一,享有“世界风筝都中之都”的美称。寒亭历史悠久,史载为夏代寒浞建立,称古寒国,“建安七子”中的孔融、徐干,清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都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足迹。寒亭法院便诞生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潍坊市寒亭区人民法院成立于1950年5月,前身是潍县人民法院,1983年改名为现称。回望曾经的峥嵘岁月,印刻着一代代法院人不忘初心的坚守。 “早时候虽说打官司的人不多,但却谈不上轻松,很多时候骑着自行车下乡办案。特别是冬天,去一趟乡镇,耳朵鼻子冻的通红,头发、后背结一层白霜。运气不好,半路自行车扎了胎,找不到修补的地方就只能推着车子步行回去。”想起曾经的那段艰苦岁月魏文光感慨道。 今年54岁的执二庭副庭长魏文光,自20岁进入寒亭法院工作,已经有34年工龄,先后在该院的多个基层法庭工作过,当过书记员、审判员、副庭长,见证了法院工作的巨大变化。1985年,魏文光来到寒亭法院,当时全院只有30多人,在几间简易的平房办公,条件简陋。全院的“新鲜物”只有一部手摇电话机和一辆125摩托,干警办案大部分是步行或骑自行车,下乡办案,晴天一身土,夏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工作辛苦自不必说。 而如今,电话、电脑、相机、执法记录仪、警车等设备一应俱全,使审判工作更加快捷高效和高标准高质量。随着时代的进步,曾经简陋的办公室、落后的法庭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宽敞齐全的办公场所和智能高效的审判法庭。截止目前,寒亭法院已全部建成科技法庭,所有案件庭审活动都在科技法庭进行,既可以进行音视频采集,也能将庭审全过程进行直播,真正让审判在阳光下进行。 1991年,刚到寒亭法院的于春兰还是和法官骑车送达、携卷下乡的年轻书记员,时光飞逝,现已是立案庭庭长的她见证了该院司法为民的巨大变化。宽敞明亮的诉讼服务大厅集业务办理、诉调对接、便民服务为一体,周边设有业务办理区、信访接待区、诉调对接中心、科技审判庭等多个功能区。大厅里的大型电子屏,智能一体机,电脑、打印复印一体机使用起来方便快捷,报刊栏、饮水机、休息座椅让群众更觉温馨。 网上立案、自助缴费、电子送达......在过去,可能这些令人听了云里雾里的词汇,在今天都变成了现实。升级的诉讼服务,通过信息化诉讼终端使“线上线下相融合”,加快了速度,提高了效率。新形式下的审判工作,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人民群众新期待,不断拓展司法为民新渠道,让司法更创新,让人民群众对司法审判有充分的获得感。 科技让法院事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建设智慧法院更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寒亭法院由原来的平房到现在的审判大楼,逐步加大科技投入。推进司法办案智能化,建成集数据分析、动态监控、远程指挥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集控中心,推进审判业务管理系统升级,实现了案件网上分配、流转和监控。推进司法公开阳光化,完善审判流程、庭审活动、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四大公开平台,扩大庭审直播覆盖面,加大裁判文书上网力度。推进司法政务规范化,落实网上办公要求,启用网络办公OA系统,推进电子卷宗同步生成和深度应用,提高了科学管理水平。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初心,是对信仰的漫长修行,岁月蹉跎,唯愿它静好如歌。寒亭法院经历了几十年的沧桑巨变,一代代法院人满怀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智慧和汗水铸造着公平和正义,为平安寒亭、法治寒亭、和谐寒亭的建设保驾护航。 《审判周刊》 1版 2019年10月18日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