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 14 个月的筹备与建设,总投资20亿元,占地680亩,安徽芜湖造船厂首个濒海、绿色、智能、可持续性的海工装备基地——芜船(威海)绿色海工科技产业基地项目(以下简称芜船威海基地)正式投产。这标志着安徽芜湖造船厂这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内河船厂在威海开启了“由江向海”的新篇章。
近年来,威海经开区法院不断强化府院联动机制,服务精准招商,以破产审判助推产业转型升级,让破产企业重新焕发生机,成功吸引龙头产业在经开区安家落户,助力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威海三进船业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0年,曾是国内唯一一家具备整船制造资质的外资企业。然而,受国际造船业市场整体下滑的影响,公司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对外负债高达23.58亿元。2014年8月,威海中院受理了威海三进船业公司的破产重整案,并指定威海经开区法院审理。在法院的监督指导下,重整工作在2015年12月完成。重整后的新三进船业公司再次开始了造船业务,之后几年陆续交付了 14艘新船。但到了 2020年12月,公司再次面临困境,濒于“沉没”的边缘。
经开区法院第一时间向经开区党工委管委进行了汇报。经开区主要领导听取案件情况汇报后,成立了区企业破产处置领导小组,并成立了工作专班,推动破产府院联动工作机制实质化运行。经过反复论证和研判,专班大胆提出了采取“政府收储”的方式,由政府回收三进船业的厂房、土地、码头、船坞和机械设备等资产,并牵头对外招商引资。而基于经开区现有的海工装备资源招引造船龙头企业,便成为了“腾笼换鸟”“筑巢引凤”的关键一步。
经开区法院立足破产审判职能,依托府院联动机制,依法协调管理人、破产企业、债权人、投资人等多方力量,依法公正高效地审理了涉租赁、买卖等74件关联案件,并解除了财产保全措施。在经开区党工委管委的牵头引领下,以及在海关、税务、商务、住建、国资等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下,一揽子解决了土地产权、税收缴纳、重整招商等与破产相关的决策事宜。
招商方向确定后,经开区法院指导破产管理人与区管委的招商引资负责人,开展主导产业图谱式的“精准招商引资”。历经十余轮谈判和修改十几版合作方案后,芜船(威海)绿色海工科技产业基地项目终于落定。
从 2023年1 月开始,仅用短短 121天,一座占地 8.7万平方米的超级工厂就在三进船业厂区原址上拔地而起,在国内创造了项目落实效率领先、职能工艺领先的行业典范。而此时,三进船业公司也如愿找到了新的投资方,妥善安置了 2906名职工,并源源不断地为安徽芜湖造船厂提供优质零配件,实现了破产重整的零震荡。
威海经开区法院不断推动府院联动机制从“个案联动”向常态化的“机制联动”发展,灵活运用法律规定,加快推进“执破融合”,让“失能”主体依法退出市场,同时充分发挥司法力量,为存有希望的危困企业复盘重生提供最大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