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运行一年 总结发布40条裁判规则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年04月29日 | ||
2019年1月1日起,全国专利等技术类知识产权民事、行政案件向最高人民法院上诉,统一由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审理。 16日,最高人民法院对外发布知识产权法庭2019年度报告和《裁判要旨》,梳理其成立第一年来在案件审理、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总结提炼出40条裁判规则,为进一步统一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裁判标准、提高审判质效提供了规则指引。 2019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在北京揭牌。作为中国最高审判机关设立的专门的知识产权法庭,行使统一审理全国范围内专利、垄断等技术类知识产权上诉案件的终审职能,肩负着统一专利等知识产权案件裁判尺度、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使命。这是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在最高法院层面设立的专门化知识产权上诉案件审判机构。 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周翔表示,由最高法设立知识产权法庭可以大幅提高此类案件的审判质效,“每一个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都能得到由最高人民法院二审的机会,当事人获得实质性终审结果的时间、金钱和程序成本更为节约,大大方便了权利人维权。” 16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共受理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1945件,其中民事、行政和管辖权异议二审案件占8成以上,目前已结案1433件。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第一合议庭审判长朱理说,法庭充分利用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二审集中管辖的优势,打造出一批有社会影响力、有统一法律适用标准价值的标杆案例,“知产法庭根据不同技术领域知识产权的特性,通过个案不断总结类案经验,树立了一批标杆案件。比如,法庭‘第一槌’,上诉人厦门卢卡斯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等与被上诉人法国瓦莱奥清洗系统公司等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一案。通过该案,法庭明晰了功能性特征的认定标准,明确了判令停止侵害的部分判决制度与临时禁令制度并存适用的条件和规则。该案被评为2019年十大民事行政案例。” 此次发布的《裁判要旨》是从法庭审结的36个典型案例中提炼,包括专利民事案件中“功能性特征的认定”,专利行政案件中“新颖性判断比对原则”,植物新品种案件中“繁殖材料的认定”等40条裁判规则。 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第三合议庭审判长罗霞表示,《裁判要旨》反映出知产法庭处理新型、疑难、复杂案件的司法理念、审理思路和裁判方法,为进一步统一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裁判标准、提高审判质效提供了规则指引。她同时强调,“在司法实践中,既要细致甄别个案中规则适用场景的一致性,也要充分考量法律认识的发展和时代态势的变化,克服个案规则本身的局限,妥当适用有关裁判规则,避免张冠李戴。” 据了解,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涉及较为复杂的技术事实查明,一般审理周期较长。统计数据显示,知产法庭二审实体案件的平均审理周期仅为73天,维权周期长的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这主要得益于技术事实查明机制的完善和技术调查人才的按需流动。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诉讼服务中心副主任廖继博表示,“知产法庭牵头筹建了全国法院技术调查官、技术咨询专家库,汇集专业人士360余人,覆盖30多个技术领域,同时,建立全国法院技术调查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在全国范围内按需调派技术调查官和技术咨询专家。针对实践中存在的技术调查官工作认知习惯差异大、参与诉讼细节规范不统一等问题,法庭牵头组织北京、上海、广州知产法院以及多地知产法庭共同编写《技术调查官工作手册》,为技术调查官提供了细致、明确、可操作性的工作指引。” 当天,除发布有关文件外,最高法知产法庭裁判规则库也同步上线应用。该数据库将为法律相关人士提供裁判规则和类案检索,助力知产案件高效解决。 |
||
|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