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人民法院崮山法庭坐落在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镇北崮山村,这里是焦裕禄的故乡。在推进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过程中,崮山法庭围绕焦裕禄事迹探索出“先抓思想、蚕吃桑叶、抬腿就跑、理要讲全”工作法,融入法庭特点,指导工作实践,全力打造焦裕禄故乡司法为民的“桥头堡”。
“先抓思想”,把好政治工作方向
焦裕禄十分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在洛阳矿山机器厂任生产调度科科长时,他经常说,“只抓零件不抓思想是亏本生意,先抓思想带动零件,是一本万利。”
“先抓思想”成为崮山法庭各项工作的基础。崮山法庭充分发挥焦裕禄故居、纪念馆所在地优势,拓展“博善学”品牌学习维度,建立党支部带学、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跟学、焦裕禄故居情景促学的沉浸式联动学习机制。在该机制引领下,打造了“崮红法正”党建品牌,通过党员绩效告知函驱动、“裕禄讲堂”阐释初心、“导师帮带”授业解惑,切实传承焦裕禄精神、激活思想引领、激发履职担当。
“传承就是最好的缅怀,把焦裕禄精神熔铸到司法为民的审判工作中,是我们这一代义不容辞的担当和责任。”崮山法庭法官助理焦思源在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研讨会上说。
在调解一起赡养纠纷案件时,焦思源与赵女士的四个子女沟通时遇到了难题,经过几次联系沟通,调解工作始终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此时焦思源产生了放弃调解的念头。当焦思源向副庭长徐雪讲述苦恼时,徐雪分享了自己的工作方法和调解故事,引导焦思源联系赵女士所在村的村委会主任,先调查了解全部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和矛盾纠纷产生的症结,再一起上门做调解工作。在当地村委会主任的积极配合下,焦思源把赵女士的四个子女聚到一起,从法、理、情角度分别疏导劝说,最终打开了赵女士和四个子女的心结,现场达成了调解协议,隔阂多年的亲情也成功修复。“先敲农家门,再敲小法槌。”焦思源迅速适应了山区法庭工作,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蚕吃桑叶”,锚定目标笃实前行
焦裕禄在秦寨大队时,曾鼓励群众要有愚公移山的决心、“蚕吃桑叶”的办法。愚公移山、“蚕吃桑叶”的精髓在于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根据代表委员、律师和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我们以责任清单的形式细化了法庭各项工作措施,明确了每一步任务目标,并标注展示每一项措施的落实进度,像‘蚕吃桑叶’一样,真正把‘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落到实处。”崮山法庭庭长杨占勇说。
崮山法庭管辖的博山区南部四镇以山区为主,这里山青、水绿、天蓝、果肥。法庭突出绿色审判,以“蚕吃桑叶”理念稳步推进环资审判机制改革,制作《博山区环境资源全景图》,挂图作战,推进环资审判工作稳扎稳打;出台《关于建立环境资源保护多元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选聘9名咨询专家,为环境资源审判提供多元力量和智力支撑。
“这次巡回庭审很有教育意义,我们以前法律意识淡薄,不知道这种行为是犯罪,以后我们会跟身边人多讲讲这种警示案例。”在一起非法狩猎案巡回审理的庭审现场,参加旁听的村民纷纷说。据了解,陈某某在本村及邻村附近的山上放置猎兽夹捕猎,后公安民警在陈某某的住处查获其捕获的野兔10只、獾2只、果子狸8只。为预防此类非法狩猎案件在当地山区再次发生,崮山法庭联合当地镇党委政府公开审理并当庭宣判这起非法狩猎案,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居)负责人、护林员等现场旁听庭审,实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此外,每逢重要时间节点,崮山法庭都会组织干警深入村庄集市和风景区,开展环境保护志愿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增强生态资源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共同守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抬腿就跑”,划出定分止争线
焦裕禄经常用最朴实、接地气的话教育党员干部,“农村工作干部要做到:抬腿就能跑,张嘴就能说,提笔就能写,见饭就能吃,躺倒就能睡。”崮山法庭针对法庭辖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老龄化、空巢化严重的情况,成立了以法官和法官助理为成员的上门服务队,开展立案、巡回审理、现场勘验、就地调解等工作,用“法官多跑路”换来“群众少跑腿”。
“法官,我信你,就按你说的办法测量!”当事人孙先生说。原来,孙先生前几年租赁村里的土地用于经营,期满返还时双方对土地界线产生争议,诉至法院。崮山法庭迅速组织干警到现场勘验,却发现不仅原有土地界线已消除,无法精确划分土地,还存在耕地破坏行为。“矛盾要解决,耕地更要保护!”承办法官带领团队一次次组织现场测量、一遍遍进行现场调解,最终,双方重新划定了界线。同时,向相关部门发送了加强村民普法教育、坚守保护耕地红线的司法建议,至此,这起由土地租赁引发的纠纷真正画上了句号。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崮山法庭坚持立足山区法庭的职能本位,深入村(居)调研司法需求,制定各村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推进类型化纠纷化解指导。针对辖区农村宅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土地纠纷多发情况,制定涉土地纠纷案件事实查明指引,大大降低土地纠纷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全力打通了多元解纷的“最后一公里”。
“理要讲全”,站在群众立场思考
焦裕禄解决兰考县和曹县历史遗留的老河道纠纷时,提出了十六字的沟通方法——“圈要跑圆,理要讲全,心平气和,抓紧时间”。崮山法庭秉持注重情理法结合,解“法结”更解“心结”。
“我家羊偷吃了你家玉米,这事我认。用步数量了量,大概吃了五分之一,我就按这个比例赔给你怎么样?”“我不同意!我要求把已经长出来的玉米全都拔了,重新翻地重新种!”
调解室里传出两位当事人激烈的争吵声。原来,张老三(化名)与张老五(化名)是同村同族的老邻居,因为张老五饲养的羊误食了张老三的玉米苗,双方因赔偿问题起了纠纷。
怎么解决?“倒是可以对经济损失进行鉴定,但鉴定费很可能超过损失数额,这样岂不是既耽误农时又增加经济负担?咱们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制造问题的。”承办法官与人民调解员对两位当事人耐心释法说理,并提出了一个巧方——代为种植,以收成定损失。即参照目前玉米的市场价格,先由张老五赔偿1600元,并临时种植张老三的玉米地,成熟并收获后归还张老三。这下,双方很快接受了调解方案,现场履行。
在矛盾纠纷化解中,崮山法庭坚持“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工作理念,充分聆听群众诉求,让群众先敞开心扉倾诉,再跟进释法说理,大大提升了矛盾纠纷的化解力度。今年以来,法庭案件调撤率达到61.57%,案件自动履行率同比提升5%。
初心一如来时路,矢志不渝踏新程。崮山法庭将继续秉持“如我在诉”的为民情怀和思想境界,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让焦裕禄精神焕发新的活力。
浏览次数:次